第2161章 尸易无限(66)(4 / 6)
西域文明的脉络。”
车子在公路上飞驰,朝着和田以西的方向前进。车窗外,阳光明媚,草原上的牛羊悠闲地吃草,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我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未知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揭开更多的历史真相,让西域文明的光芒,照亮更多的角落。
爷爷的玉佩放在手边,温润的触感传来,像是在给予我力量。我看着窗外的风景,心里充满了希望——我们的脚步,不会停下;文明的传承,永远在路上。
越野车穿行在于阗古国遗址边缘的戈壁时,车轮碾过细碎的玉石矿渣,发出“咯吱咯吱”的轻响。阿不都坐在副驾上,手里摩挲着块鸡蛋大小的白玉原石——这是我们刚进遗址时捡到的,石面上还留着 a(古老的)切割痕迹,显然是当年于阗玉工的半成品。“于阗的玉在古代能换半个城池,张骞出使西域时,还专门带过这里的玉回长安。”他指着远处连绵的昆仑山余脉,“玉矿就在那座山里,老人们说,矿洞里还留着当年玉工住过的窑洞。”
我们的目的地是遗址中心的“于阗王庭”遗迹,根据《西域诸国志》记载,那里曾有一座“玉册殿”,存放着于阗与周边古国的盟书,其中很可能有楼兰和精绝的记载。沈会长拿着卫星地图,在上面标注出几个可疑的区域:“无人机探测到这几处有夯土结构,应该是宫殿的残基,咱们先从东边的高台开始搜。”
刚靠近高台,就看到地面上散落着不少玉片,有的还刻着简单的纹饰。陈默蹲下身,捡起块刻着“四灵纹”的玉片,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是楼兰的纹饰!于阗和楼兰肯定有过密切交流!”扎西凑过来,用袖口擦去玉片上的沙尘,补充道:“精绝人也常用玉做祭祀品,我在楼兰村落的老物件里见过类似的玉饰。”
我们围着高台展开挖掘,没过多久,队员们就在西侧挖出了一段残墙,墙体上镶嵌着不少玉块,虽然大多已经脱落,但仍能看出当年的恢宏。继续往下挖,一个方形的基座渐渐显露出来,上面刻着于阗的“翼马纹”,四角还残留着立柱的痕迹——正是“玉册殿”的遗址。
“小心点,别破坏了地基。”沈会长叮嘱道。队员们换上小铲子,一点点清理基座周围的沙土。当挖到基座中央时,陈默突然喊道:“这里有个暗格!”我们围过去一看,基座的石板下果然有个方形的凹槽,里面放着一个紫檀木盒,盒身已经有些腐朽,但上面的铜锁还完好无损。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里面铺着红色的丝绸,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十几卷玉册——每一卷都用白玉片串联而成,上面刻着于阗文,部分玉片上还夹杂着楼兰文和精绝文。沈会长拿起一卷,对着阳光仔细查看:“这是于阗和楼兰的盟书!上面写着两国约定共同守护玉石商道,互不侵犯。”
扎西和懂于阗文的专家一起翻译玉册,随着翻译的深入,一段尘封的历史渐渐清晰:西汉时期,于阗凭借玉石贸易崛起,成为西域强国,而楼兰和精绝则控制着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枢纽。为了保障商道安全,三国达成同盟——于阗向楼兰和精绝提供玉石,楼兰和精绝则为于阗的商队提供保护,甚至共同组建了一支护卫队,抵御周边部落的侵扰。
“你看这段!”扎西指着一卷玉册,兴奋地说,“这里记载着精绝遭遇沙暴时,于阗曾派工匠帮他们修建灌溉工程,还送去了粮食和种子。后来楼兰迁徙时,于阗还接纳了不少楼兰难民。”
我们在“玉册殿”遗址忙碌了整整三天,除了玉册,还挖出了不少珍贵的文物:一尊玉制的佛像,佛像的衣纹融合了于阗的“翼马纹”和精绝的“神鸟纹”;一面青铜镜,背面刻着楼兰的“四灵纹”和于阗的“飞天纹”;还有几枚铜钱,正面是汉隶的“五铢”字样,背面则刻着于阗文——这些文物,无一不印证着三国文明的深度融合。
在挖掘的最后一天,队员们在遗址的西北角发现了个小型的祭祀坑,里面埋着三具骸骨,旁边摆放着三件玉器,分别刻着楼兰、精绝和于阗的图腾。专家检测后发现,这三具骸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很可能是当年三国的使者,在共同祭祀时突发意外,被埋在了这里。
“这简直是最有力的证据!”沈会长看着祭祀坑,感慨地说,“三国使者共同祭祀,说明他们不仅有政治和经济上的合作,还有文化和信仰上的交融。”
离开“玉册殿”遗址后,我们按照《西域诸国志》的记载,前往于阗的古玉矿。玉矿位于昆仑山余脉的一处峡谷中,沿途的山体上还能看到不少人工开凿的痕迹,有的矿洞入口还保留着当年的木框。阿不都带着我们走进一个较大的矿洞,里面黑漆漆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地面上散落着不少玉矿渣和当年玉工使用的工具。
“你们看这里!”陈默举着探照灯,照向矿洞的岩壁。上面刻着不少文字和图案,有于阗文的记账记录,还有精绝文的涂鸦,甚至还有一幅楼兰人的狩猎图。“看来当年三国的玉工曾一起在这里采矿。”我摸着岩壁上的图案,能感受到古人留下的温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