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1章 尸易无限(66)(3 / 6)
漆的,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墙壁上的壁画大多已经褪色,但仍能看出精美的图案——有的画着佛教故事,有的画着西域各国的使者,其中一幅壁画上,竟有个穿着楼兰服饰的人,正和龟兹僧人交谈,手里还捧着一卷丝帛。
“你们看这里!”陈默举着探照灯,照向洞窟的角落。那里有个隐蔽的洞口,被厚厚的灰尘和碎石掩盖着,只露出一条缝隙。队员们用铲子小心清理,很快露出个半米宽的洞口,里面传来微弱的气流声。
“我先下去。”陈默系上绳索,带着探照灯和相机,慢慢钻进洞口。过了约莫十分钟,他的声音从里面传来:“快下来!这里真的是藏经洞!”
跟着爬进洞口,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洞窟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四壁的木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经卷和木简,有的经卷还用丝绸包裹着,虽然有些受潮,但大部分都保存完好。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青铜盒子,上面刻着龟兹的“飞天纹”,旁边还有几具骸骨,看形态像是当年守护经卷的僧人。
“这些经卷太珍贵了!”沈会长激动地说,“赶紧把恒温箱打开,小心地把经卷放进去,别让它们受潮。”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将经卷和木简放进恒温箱。我和陈默走到石台前,慢慢打开青铜盒子——里面放着一卷巨大的丝帛,上面用楼兰文、精绝文和龟兹文三种文字,记录着三个文明的交流历史:
早在西汉时期,楼兰、精绝和龟兹就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联系。楼兰人负责中转贸易,精绝人提供丝绸和玉石,龟兹人则传播佛教文化。三个文明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楼兰人学会了精绝的纺织技术,精绝人借鉴了龟兹的佛教艺术,龟兹人则采用了楼兰的灌溉方法。到了东汉末年,随着沙漠扩大,楼兰和精绝人迁徙到龟兹境内,与龟兹人共同生活,最终融入了当地文明。
丝帛的最后,画着一幅“三族会盟图”——楼兰、精绝和龟兹的首领,手拉手站在佛塔前,周围是各族的百姓,有的在播种,有的在织布,有的在诵经,一派祥和的景象。
“原来如此……”我看着丝帛,眼眶湿润了。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寻找楼兰和精绝文明消失的答案,却没想到,它们没有消失,而是以文化融合的方式,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就在这时,陈默突然发现石台下有个暗格。打开暗格,里面放着三枚小小的玉牌,分别刻着楼兰的“四灵纹”、精绝的“神鸟纹”和龟兹的“飞天纹”。三枚玉牌拼在一起,正好组成一个圆形,上面刻着一行字:“三族同源,文明共生。”
“这就是三个文明融合的见证!”扎西捧着玉牌,激动地说,“老人们常说,西域的文明就像河流,最终都会汇入大海。现在看来,这句话是真的。”
我们在藏经洞里工作了整整五天,将所有经卷和木简都妥善打包,运回库车博物馆。在整理经卷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本《西域诸国志》,里面详细记录了楼兰、精绝、龟兹等西域古国的历史、文化和习俗,甚至还记载了当时的贸易路线和物产,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库车博物馆为我们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功宴。宴会上,艾力馆长举起酒杯:“你们不仅找到了龟兹文明的重要线索,还揭开了楼兰和精绝文明的融合之谜,这是对西域文化研究的巨大贡献!”
沈会长笑着回应:“这不是我们一个团队的功劳,是所有文物守护者的共同努力。没有艾力馆长的帮助,没有石窟保护员的指引,我们也找不到藏经洞。”
宴会上,阿不都给我们讲了个故事:他的爷爷年轻时是石窟的守护者,曾说过千佛洞的壁画会“说话”,只要用心去听,就能听到古人的故事。现在,我们终于听懂了——那些壁画,那些经卷,那些文物,都是古人留下的“语言”,诉说着西域文明的辉煌,诉说着各民族融合的历史。
庆功宴结束后,我们在库车又待了半个月,协助博物馆整理藏经洞的文物。期间,文物局的专家也赶到了库车,对文物进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次发现的经卷和丝帛,是近年来西域考古的重大突破,填补了西域文明融合研究的空白,为证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离开库车那天,艾力馆长和阿不都来送我们。艾力把那本《西域诸国志》的复制品送给我们:“带着它,去寻找更多的西域文明线索吧。库车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越野车驶出库车市区,我回头望去,红色的丹霞地貌渐渐远去,像一幅巨大的油画。陈默打开《西域诸国志》,翻到其中一页,上面记载着一个叫“于阗”的古国,位于和田以西,以产玉闻名,曾与楼兰、精绝、龟兹有过密切的交流。
“下一站,于阗古国遗址怎么样?”陈默看着我,眼里满是期待。
我点点头,掏出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库车千佛洞藏经洞发掘完成,发现楼兰、精绝与龟兹文明融合的证据。下一站,于阗古国遗址,继续探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