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1章 尸易无限(66)(2 / 6)
年前,西域和中原就已经血脉相连,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发掘工作接近尾声时,文物局的专家团队也赶到了。他们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初步鉴定,认为这些文物填补了东汉时期西域文明研究的空白,尤其是石碑和丝帛,为研究西域与中原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离开尼雅遗址那天,阿力木和牧民们来送我们。他手里拿着个用红柳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晒干的沙枣:“这是我们自己晒的,带着路上吃。以后你们再来,一定要到我家喝奶茶!”
车子驶离保护站,我回头望去,尼雅遗址的残垣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红光。陈默打开笔记本,在上面写下:“尼雅遗址发掘完成,证实精绝与楼兰后裔在此融合,并与中原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得到印证。”
回到敦煌后,我们立刻投入到文物整理和展览筹备中。这次尼雅遗址出土的文物,被命名为“精绝末章”,将作为“古楼兰与精绝文明特展”的新增展品,向公众开放。林建国从北京赶来,看到石碑的复制品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你爷爷要是能看到这个,肯定会睡不着觉!他一辈子都在说,西域和中原是一家人,现在终于有证据了!”
特展新增展品开放那天,博物馆里挤满了观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石碑复制品前,看了很久,然后对着身边的孙子说:“你看,咱们国家的历史多悠久,多团结,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是一家人。”
我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慨。从罗布泊的石碑,到昆仑山的“文明之门”,再到尼雅遗址的石碑,我们一路走来,不仅找到了古楼兰和精绝文明的秘密,更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石头和木头,而是有温度的历史见证,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展览结束后,我们收到了文物局的通知——“丝绸之路西域文明探源工程”将继续推进,下一步的目标是新疆库车的龟兹遗址,那里可能藏着与楼兰、精绝文明相关的线索。沈会长召集大家开会,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期待。
“龟兹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说不定能找到楼兰和精绝人与龟兹人交流的证据。”陈默打开地图,指着库车的位置,“而且据史料记载,龟兹的佛教艺术很发达,说不定会有融合了楼兰和精绝元素的壁画。”
扎西拿出一本破旧的古籍,是他从楼兰村落的老人口中整理出来的:“里面提到过‘龟兹佛洞,藏有精绝经卷’,说不定我们能在那里找到更多关于两个文明的文献。”
我翻开爷爷的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尼雅遗址发掘完成,证实精绝与楼兰后裔的融合。下一站,新疆库车龟兹遗址,继续探寻丝绸之路的文明脉络。”
收拾好行李,我们再次踏上征程。越野车驶离敦煌,朝着新疆库车的方向前进。车窗外,戈壁滩一望无际,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我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未知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揭开更多的历史真相,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更多的角落。
车子在戈壁上飞驰,风从车窗缝隙里钻进来,带着远方的气息。我握着爷爷留下的玉佩,心里充满了力量——我们的脚步,不会停下;文明的传承,永远在路上。
越野车驶入库车境内时,窗外的风光彻底变了模样。不再是敦煌戈壁的苍茫,也不是和田绿洲的温润,而是连绵起伏的丹霞地貌,红色的山体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像是被烈火焚烧过的城墙。老周握着方向盘,忍不住感叹:“这地方看着就像藏着故事,难怪能孕育出龟兹这样的文明。”
我们在库车博物馆门口停下,馆长艾力早已等候在那里。他是个五十多岁的维吾尔族男人,汉语说得很流利,手里还拿着一本泛黄的古籍:“你们要找的龟兹佛洞,当地人叫‘千佛洞’,就在北边的克孜尔石窟附近。这本古籍里记载,石窟深处有个‘藏经洞’,里面藏着不少西域古国的文献,说不定有你们要找的楼兰和精绝的线索。”
跟着艾力走进博物馆,他给我们展示了几件馆藏的龟兹文物——一尊彩绘泥塑佛像,衣纹上的图案竟有精绝“神鸟纹”的影子;一块残破的丝帛,上面的文字同时出现了楼兰文和龟兹文。“早在东汉时期,龟兹就和楼兰、精绝有贸易往来,甚至还有文化融合。”艾力指着丝帛,“你们看,这上面的文字,是用楼兰文记录龟兹的佛教故事,说明当时的文化交流多频繁。”
第二天一早,我们跟着艾力和两位石窟保护员,朝着克孜尔石窟出发。车子在丹霞地貌间行驶了两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远处崖壁上的洞窟——密密麻麻的洞窟嵌在红色的山体里,像是蜜蜂的巢穴,有的洞窟门口还保留着木质的栈道遗迹,在风中微微摇晃。
“前面就是千佛洞了。”保护员阿不都指着最深处的一个洞窟,“那个洞窟最隐蔽,很少有人进去,古籍里说的‘藏经洞’,可能就是那里。”
我们沿着残破的栈道,小心翼翼地走进洞窟。洞窟里黑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