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7章 尸易无限(62)(3 / 6)

加入书签

往金刚山,开始了寻找青铜器的工作。

金刚山果然名不虚传,山峰险峻,森林茂密,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和湍急的河流。考古队分成几个小组,在山里进行地毯式搜索。吴贤和霍景年跟着一个小组,在山里走了整整一个星期,却什么也没找到。

“会不会是线索错了?”一个年轻的队员有些沮丧地说。

吴贤摇摇头:“不会的,纸条上写得很清楚,肯定就在这附近。咱们再仔细找找,说不定藏在山洞里。”

又走了两天,他们来到一个偏僻的山谷,山谷里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吴贤让队员们点亮火把,走进山洞里。山洞里很宽敞,墙壁上刻着一些模糊的图案,像是渤海国的纹饰。走到山洞的尽头,他们发现了一个石门,石门上刻着和上京龙泉府地宫一样的云纹。

“就是这里!”吴贤兴奋地喊道,赶紧拿出从耶律大石地宫带出来的青铜爵,放在石门的凹槽里。只听“咔嚓”一声,石门打开了,里面放着几个木箱。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箱,里面果然是几件商代的青铜器——有青铜鼎、青铜簋、青铜尊,还有一把青铜剑,上面刻着精美的饕餮纹,和之前找到的青铜爵、青铜镜、青铜鼎正好凑成一整套!

“太好了!终于凑齐了!”霍景年激动得热泪盈眶,手里拿着青铜鼎,仔细地看着上面的纹饰,“这可是完整的商代青铜器套装,太珍贵了!”

朝鲜专家也激动地说:“没想到能在这里找到这么珍贵的文物,这对研究中朝两国的历史文化交流太重要了。”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把青铜器小心翼翼地包装好,运往朝鲜的博物馆进行临时保存。吴贤和霍景年则和朝鲜专家一起,整理寻找过程中发现的资料,撰写考古报告。他们还达成协议,这些青铜器将在中朝两国的博物馆轮流展出,让两国的百姓都能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

在朝鲜待了一个月后,吴贤和霍景年带着考古报告,回到了中国。周明远亲自到车站迎接他们,看到他们平安回来,高兴地说:“太好了!你们不仅找到了剩下的青铜器,还促进了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立了大功啊!”

吴贤笑着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青铜器凑齐了,咱们可以在沈阳博物馆办一个特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了解咱们的历史文化。”

周明远点点头:“好主意!我这就安排,争取下个月就开展。”

接下来的一个月,吴贤、霍景年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忙着筹备特展。他们把从沈阳、上京龙泉府地宫、金刚山找到的文物都整理出来,按照年代和用途分类,还制作了详细的解说牌,介绍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和背后的故事。

特展开展那天,沈阳博物馆挤满了人。有文物专家、历史学者,还有很多普通百姓。大家围着展柜,仔细欣赏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听着讲解员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当看到那套完整的商代青铜器时,人群中响起了阵阵惊叹声。

“没想到咱们东北还有这么珍贵的文物!”一个老人感慨地说,“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一定要好好保护。”

吴贤和霍景年站在人群后面,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只要这些文物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咱们的历史文化就永远不会消失。

特展结束后,吴贤和霍景年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又开始忙着整理从渤海国地宫出土的国史拓片,希望能尽快翻译成现代汉语,出版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渤海国的历史。同时,他们还在筹备一个“东北文物保护基金”,希望能筹集资金,用于东北各地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这天,吴贤和霍景年一起去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遗址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保护站,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保护和管理。他们站在遗址的石灯塔前,看着远处的群山,心里满是感慨。

“还记得咱们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吗?”霍景年笑着说,“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已经成了文物保护单位,真是不容易。”

吴贤点点头:“是啊,这几年咱们经历了太多,从北平到天津,从沈阳到朝鲜半岛,终于把流失的文物找回来了,也把渤海国的历史揭开了。只是还有很多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遗址需要修复,咱们的路还很长。”

霍景年拍了拍他的肩膀:“没关系,只要咱们还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来,咱们的事业一定会传承下去的。”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遗址上,给石灯塔镀上了一层金色。吴贤和霍景年站在灯塔下,看着远处的考古队员们正在进行新的发掘工作,心里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只要有人愿意为文物保护付出,只要有人还记得咱们的历史文化,这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咱们的民族精神就会永远传承下去。而他们,也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