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7章 尸易无限(62)(4 / 6)

加入书签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沈阳博物馆的“渤海国与商代青铜器特展”闭幕后,吴贤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安的信。信封是牛皮纸做的,边角磨得有些毛糙,落款处只写着“秦岭考古队 秦振邦”。拆开信纸,里面的字迹苍劲有力,字里行间透着焦急——秦振邦是吴贤在洛阳修复石窟时认识的老友,如今在秦岭带队进行考古发掘,信中说他们在秦岭深处的一座唐代古墓里,发现了一批刻有商代纹饰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尊的底部,竟刻着与渤海国地宫出土的“子庚”玉牌相同的铭文,怀疑这批青铜器与之前找到的商代套装有关,更奇怪的是,古墓的壁画上还画着一条通往“青铜秘境”的路线,似乎在暗示秦岭深处藏着更大的秘密,希望吴贤能立刻前往西安,共商对策。

吴贤拿着信,心里泛起波澜。他和霍景年刚把渤海国国史拓片的整理工作推进到尾声,本想歇口气,可秦岭的发现实在太过重要——若这批青铜器真与商代套装有关,说不定能填补商代青铜器传播路线的空白,而“青铜秘境”的说法,更让他想起《沈州杂记》里提到的“商代青铜藏于秦岭,通古今之变”的记载。他立刻找到霍景年,把信递了过去。

霍景年看完信,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秦振邦这人我信得过,他不会无的放矢。秦岭那地方自古就神秘,商周时期又是重要的青铜器产地,说不定真藏着咱们不知道的秘密。只是现在天气转凉,秦岭山里容易起雾,路况不好,咱们得提前准备些御寒的衣物和野外生存的工具。”

两人当天就开始收拾行李,把之前找到的商代青铜器照片、《沈州杂记》抄本和渤海国国史拓片都装进牛皮箱,又去沈阳的旧货市场买了指南针、手电筒、绳索和几双防滑的布鞋。周明远听说他们要去秦岭,特意派了两个年轻的考古队员随行,还联系了西安文物局,让他们提前安排好接待事宜。

出发那天,沈阳飘着小雨,周明远亲自到车站送行:“秦岭不比平原,山里有不少野兽,还有没开发的原始森林,你们一定要小心。要是遇到困难,随时给我发电报,我会想办法支援你们。”

吴贤点点头,接过周明远递来的电报密码本:“周兄放心,我们会注意安全,有消息第一时间通知你。”

火车一路向西,穿过东北平原,越过黄河,五天后终于抵达西安。西安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早已在车站等候,把他们接到了考古队的临时驻地——一处位于西安城郊的四合院,院里堆着不少从秦岭出土的陶片和青铜器残件,秦振邦正蹲在院子里,拿着放大镜仔细查看一块刻有纹饰的陶片。

“吴贤!霍掌柜!你们可来了!”秦振邦看到他们,赶紧放下手里的陶片,快步迎上来,握着两人的手,“我这几天天天盼着你们,再不来,我都要亲自去沈阳找你们了。”

吴贤笑着说:“秦兄的信我们收到后,立刻就赶来了。快说说,秦岭的古墓里到底发现了什么?”

秦振邦把他们领进里屋,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木箱,打开后里面是几件青铜器残件和一张壁画拓片。“你们看,这几件残件上的饕餮纹,和你们找到的商代青铜器一模一样,尤其是这件青铜尊的残片,底部的‘子庚’铭文,跟渤海国的玉牌铭文完全一致。”他又展开壁画拓片,“这是古墓墓道墙壁上的拓片,画的是一群人抬着青铜器,朝着秦岭深处走,尽头有一座山,山上刻着‘青铜秘境’四个字。我们顺着壁画上的路线找了几天,在秦岭深处的一座山谷里,发现了一个被藤蔓掩盖的石门,石门上的纹饰和古墓里的青铜器纹饰相同,可我们试了很多方法,都没能打开石门。”

吴贤拿起青铜尊残片,用放大镜仔细看着铭文,又对比了带来的“子庚”玉牌照片,心里越发确定:“没错,这铭文和玉牌上的一模一样,这批青铜器肯定和商代套装有关。至于石门,说不定需要特定的青铜器才能打开,就像渤海国地宫的石门需要玉牌一样。”

霍景年凑过来,看着壁画拓片:“你们有没有在石门附近发现其他线索?比如凹槽或者刻痕之类的?”

秦振邦点点头:“石门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凹槽,大小和你们找到的青铜印差不多,我们试着用其他青铜器去比对,都不合适。我怀疑,打开石门的钥匙,就是你们从渤海国地宫找到的‘渤海国王印’。”

吴贤心里一动——“渤海国王印”是金质的,上面刻着渤海国的国徽,若真能打开秦岭的石门,说不定能证明渤海国与商代青铜器之间存在某种传承关系。他立刻从牛皮箱里拿出一个锦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枚金光闪闪的印章,正是“渤海国王印”。

“明天咱们就去秦岭,试试用这枚印能不能打开石门。”吴贤把印章放回锦盒,“秦兄,山里的情况复杂,咱们得多带些人手和工具,再联系当地的猎户做向导,确保安全。”

秦振邦早就做好了准备:“我已经联系了当地的两个老猎户,他们对秦岭的地形很熟悉,还准备了猎枪以防野兽。考古队的队员也都准备好了,明天一早咱们就出发。”

第二天清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