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5章 尸易无限(60)(4 / 6)

加入书签

件文物太重要了!”小杨激动地说,“它不仅填补了渤海国与唐代文化交流的实物空白,还为研究唐代三彩工艺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证据。”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古墓和出土的文物,小杨决定在古墓原址建立一个小型遗址公园,既能保护文物,又能让百姓们近距离了解渤海国的历史文化。消息传开后,附近的百姓们纷纷主动帮忙——有的出土地,有的捐材料,还有的自愿来工地帮忙干活。“咱们的文物,咱们得自己保护。”村民们笑着说,脸上满是骄傲。

遗址公园建设期间,小林负责文物的修复和陈列工作。她将出土的文物按照年代和用途分类,在公园里搭建了露天展柜,还制作了详细的解说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小周则带着博物馆的志愿者们,在这里开展“文物小课堂”活动,给孩子们讲渤海国的历史故事,教他们识别简单的文物纹饰。

遗址公园建成开放那天,阳光明媚,公园里挤满了人。百姓们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参观着古墓和出土的文物,听着志愿者们的讲解。小杨站在公园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了吴贤当年的愿望——让文物走进百姓,让历史照亮未来。如今,这个愿望正在一点点实现。

然而,文物保护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新的挑战。这年夏天,东北遭遇了特大暴雨,渤海国手工业作坊遗址的部分区域出现了积水,不少出土的陶片面临被浸泡的危险。小杨和队员们连夜赶到遗址,冒着大雨搭建防水棚,搬运文物。

雨水顺着雨衣流进衣领,冰冷刺骨,队员们却丝毫没有退缩。小林负责用塑料布包裹陶片,手指被雨水泡得发白,却依旧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每一片陶片。“加油!咱们一定能保住这些文物!”小杨大声喊道,声音在雨幕中回荡。

经过一夜的奋战,遗址的积水终于被排出,文物也全部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当太阳升起,雨水渐渐停了,队员们看着完好无损的文物,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百姓们也赶来帮忙,有的送来了热粥,有的帮忙清理遗址里的淤泥,整个遗址里一片温暖的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杨的身体越来越差,就像当年的吴贤一样,他的腿因为早年在雪地里保护文物落下了病根,每到阴雨天就疼得厉害。但他依旧每天都要去遗址或博物馆看看,有时候还会坐在石灯塔下,给年轻的队员们讲吴贤的故事,讲他们当年保护文物的经历。

小林知道小杨的心思,她和队员们一起,把吴贤和小杨的故事整理成了文字,还拍摄了纪录片,在博物馆里播放。“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文物背后,有这么多人为之付出和牺牲。”小林说,“他们的精神,和文物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这天,小杨又坐在石灯塔下,手里拿着吴贤当年的照片。照片上,吴贤站在渤海国遗址的石灯塔前,脸上带着微笑,眼神坚定。小杨轻轻抚摸着照片,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吴贤,看到了那些为文物保护事业奋斗的日日夜夜。

小林走过来,递给小杨一杯热茶:“杨老师,北平文物局刚才打来电话,说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咱们的文物保护经验,还想邀请您去做讲座呢。”

小杨接过热茶,笑着说:“好啊,咱们的经验,能帮到更多人,再好不过了。不过,讲座还是你去讲吧,你比我年轻,懂的也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文物保护,咱们的事业才能传承下去。”

小林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小杨是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就像当年吴贤把机会留给小杨一样。这种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石灯塔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小杨和小林坐在石灯塔下,看着远处年轻队员们忙碌的身影,看着百姓们在遗址公园里悠闲地散步,心里满是平静和满足。他们知道,文物保护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流失的文物等着回家,还有很多残破的遗址等着修复。但他们更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坚守,有人愿意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会永远闪耀,那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民族的根与魂。

深秋的沈阳文物博物馆里,小林站在新布置的“辽代玛瑙器特展”展厅里,正对着展柜里的玛瑙杯和玛瑙饰件做最后的检查。柔和的灯光透过防紫外线玻璃,洒在莹白的玛瑙上,杯身的缠枝莲纹与饰件的云纹遥相呼应,在展柜里构成一幅完整的辽代工艺图景。展厅门口,小周正带着一群小学生排队,手里举着自制的“文物守护小使者”徽章:“大家跟紧我,等会儿小林姐姐会给咱们讲玛瑙杯回家的故事哦!”

小林听到声音,回头朝小周笑了笑。这半年来,她和小周一起策划了好几场“文物进校园”活动,从最初的ppt讲解,到后来的实物观摩,再到现在的互动体验,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对家乡的文物感兴趣。有个五年级的小男孩,上次听完讲座后,还特意画了一幅“保护文物”的漫画,贴在了博物馆的留言墙上,上面写着:“我长大也要当文物守护者,像吴爷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