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5章 尸易无限(60)(5 / 6)
和杨爷爷一样。”
正想着,展厅入口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小林抬头一看,是小杨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老人穿着整洁的中山装,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还拿着一个旧布包。“小林,这位是李老,当年和吴先生一起在沈阳故宫保护过《四库全书》的老战士。”小杨介绍道,“李老听说咱们办了玛瑙器特展,特意从长春过来看看。”
小林赶紧迎上去,握住李老的手:“李老,您能来,我们太高兴了。这两件玛瑙器能凑齐,也有您当年保护文物的功劳。”
李老笑着摇摇头,打开手里的布包,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当年吴先生交给我的文物登记册,上面记着沈阳故宫里每一件文物的位置和状态。这么多年,我一直好好收着,现在交给你们,也算是物归原主了。”
小林接过笔记本,指尖轻轻拂过封面上的字迹——“沈阳故宫文物登记册,1938年”。翻开内页,吴贤的字迹清晰可见,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一件文物的名称、尺寸、保存状况,甚至还有一些临时保护的备注,比如“《四库全书》第三册边角受潮,已用宣纸吸干,待天晴晾晒”。“太珍贵了。”小林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会把这本登记册好好保存,放在博物馆的史料馆里,让更多人看到吴先生当年的付出。”
李老点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的玛瑙杯上:“当年我和吴先生在故宫里,每天都要检查文物的安全,生怕被鬼子破坏。那时候条件苦,没有像样的保护工具,就用棉被裹着文物,藏在地下密室里。现在好了,你们有这么好的保护条件,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做文物保护,吴先生要是泉下有知,肯定会很欣慰。”
小杨拍了拍李老的肩膀:“是啊,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了。咱们东北的文物保护队伍,早就不是当年几个人的小队伍了,现在有专业的考古队、修复师,还有很多志愿者,大家一起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守护好。”
接下来的几天,李老在小林和小杨的陪同下,参观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丸都山城遗址,还有新建的渤海国手工业作坊遗址博物馆。在手工业作坊遗址里,李老看着复原的陶窑和出土的陶器,忍不住感叹:“没想到当年的作坊是这样的,这些陶器上的花纹,和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的老物件很像。那时候不知道是文物,现在才明白,这些都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林趁机给李老介绍起遗址的保护工作:“李老,您看,我们在遗址周围建了防护栏,还安装了监控设备,24小时监测遗址的情况。出土的文物都放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修复的时候也是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尽量保持文物的原貌。”
李老连连点头:“做得好,做得好。保护文物就是要这样,既要细心,又要科学。你们年轻人有文化、有技术,比我们当年强多了。”
离开遗址那天,李老特意去了石灯塔下——吴贤的骨灰就撒在那里。他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灯塔的基座,轻声说:“吴老弟,我来看你了。咱们当年保护的文物都好好的,还有很多年轻人在接着干,你放心吧。”
小林和小杨站在一旁,看着李老的背影,心里满是感动。他们知道,像李老这样的老战士,是文物保护事业的活化石,他们的记忆和经历,是最珍贵的财富。
回到沈阳后,小林决定把李老的故事和吴贤的登记册整理成展览,放在博物馆的“文物守护者”展区里。她和小周一起,采访了多位当年参与过文物保护的老战士和百姓,收集了他们的回忆和珍藏的老物件——有抗联战士用过的水壶,有百姓用来搬运文物的木箱,还有当年保护沈阳故宫时用过的棉被碎片。
展览开展那天,展厅里挤满了人。老人们看着熟悉的物件,回忆起当年的岁月;年轻人则认真地听着讲解,了解文物背后的守护故事。有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指着吴贤的登记册说:“宝宝你看,这位爷爷当年为了保护文物,记了这么多笔记,以后你也要像爷爷一样,做个爱护文物的好孩子。”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轻轻放在展柜的玻璃上,眼神里满是好奇和敬畏。
就在展览开展的同时,小林收到了一个好消息——经过与日本方面的多次沟通,他们终于同意归还当年从丸都山城盗走的高句丽壁画残片。这些残片是1940年被日军盗走的,一直藏在日本某大学的博物馆里,经过多年的交涉,对方终于答应无偿归还。
小林立刻组织队员们准备接收工作。他们按照之前接收玛瑙杯的经验,定制了专门的恒温保护箱,还邀请了壁画修复专家,一起制定残片的修复方案。小杨虽然身体不好,但也坚持参与筹备会议,反复叮嘱:“壁画残片很脆弱,运输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温度和湿度,不能有一点磕碰。修复的时候也要小心,要尽量保留残片上的原始痕迹,不能瞎修。”
接收壁画残片那天,沈阳文物博物馆的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当日本代表将装有壁画残片的保护箱交给小林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林打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