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5章 尸易无限(60)(3 / 6)

加入书签

:“北平文物局想让咱们派人去,我已经推荐你了。这次去不仅要接收文物,还要和英国博物馆的专家交流修复技术,尤其是玛瑙器物的保养方法,咱们之前修复的饰件有点起棉,正好请教下他们的经验。”

小林接过笔记本,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一阵激动。她想起第一次跟着小杨去西安碑林学习时,小杨跟她说的话:“文物保护不仅要懂修复,还要懂交流,咱们的宝贝要回家,也得让世界看到咱们的技术和诚意。”

出发去英国前,小林特意去了沈阳文物博物馆。在《四库全书》抄本的展柜前,她遇到了当年给小杨送洛阳铲的抗联老战士的孙子——如今是博物馆的志愿者小周。“小林姐,你要去英国接文物啊?”小周手里拿着讲解器,笑着说,“我爷爷要是知道了,肯定特别高兴,他总说,当年吴先生他们拼了命保护文物,就是盼着有一天所有宝贝都能回家。”

小林点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的抄本上:“等我把玛瑙杯接回来,就来跟你爷爷报喜。对了,上次你说想学习文物摄影,这次我带回来的资料里有专业教程,到时候咱们一起学。”

小周眼睛一亮:“真的吗?太好了!我想把咱们东北的文物都拍下来,做成线上展览,让更多人看到。”

小林心里一暖。这些年,像小周这样主动加入文物保护队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学考古的大学生,有做新媒体的博主,还有退休后自愿来遗址帮忙的老人。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吴贤和小杨那代人的坚守。

飞往英国的航班上,小林翻看着玛瑙杯的资料。资料里提到,这件玛瑙杯是1903年被英国探险家从辽代贵族墓中盗走的,百年来一直藏在英国私人收藏家手中,直到收藏家去世前,才嘱托家人将文物归还中国。“百年了,终于要回家了。”小林轻声说,指尖轻轻拂过照片上的玛瑙杯,仿佛能感受到文物跨越时空的期盼。

到了英国博物馆,负责交接的馆长马克亲自接待了小林。当马克小心翼翼地从恒温箱里取出玛瑙杯时,小林的心跳不由得加快。她仔细检查着杯身,确认没有损伤后,才将玛瑙杯放入自己带来的特制保护箱中。“你们的保护技术很专业。”马克看着小林熟练的操作,由衷地赞叹,“我看过你们修复渤海国陶俑的视频,那种对文物的敬畏心,很让人感动。”

小林笑了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些文物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每一件都承载着太多故事,我们必须好好守护。”接下来的几天,小林和英国博物馆的专家们一起交流文物修复技术。在谈到玛瑙器物起棉的问题时,专家们提出用低温慢烘的方法处理,还现场演示了操作流程。小林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步骤,心里暗暗想着,回去后一定要尽快把这个方法用到丸都山城玛瑙饰件的修复上。

返程那天,小林抱着装有玛瑙杯的保护箱,心里格外踏实。飞机穿过云层,她看着窗外的蓝天,突然想起小杨跟她说过的吴贤的故事——当年吴贤为了保护文物,在雪地里徒步几十里,腿冻得差点截肢,却始终不肯放弃手里的陶片。“吴先生,您看,又一件宝贝回家了。”小林轻声说,眼眶有些发热。

回到东北后,小林第一时间带着玛瑙杯去了丸都山城遗址。小杨早已带着队员们在那里等候,还有不少附近的百姓也赶来看热闹。当小林打开保护箱,将玛瑙杯和之前修复的玛瑙饰件放在一起时,人群中响起了欢呼声。“真的是一套!”百姓们纷纷凑过来,小心翼翼地看着这两件文物,脸上满是自豪。

小周的爷爷也来了,老人坐在轮椅上,由小周推着,仔细看着玛瑙杯:“好啊,好啊,咱们的宝贝终于凑齐了。当年我跟着吴先生在山里打游击,就见过类似的宝贝,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它们完好地摆在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林按照从英国学到的技术,开始修复丸都山城的玛瑙饰件。她在工作室里搭起低温烘房,每天小心翼翼地调整温度和湿度,记录着饰件起棉情况的变化。小杨经常来看她,还带来了吴贤当年的修复笔记:“你看,吴先生当年修复陶俑时,也用过类似的慢工细活,他总说,文物修复不能急,得有耐心,要让文物自己‘缓过来’。”

小林翻开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吴贤的字迹工整有力,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一件文物的修复过程,甚至包括颜料的调配比例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吴先生真是太细致了。”小林感慨地说,“这些笔记,比任何教科书都珍贵。”

就在玛瑙饰件修复工作接近尾声时,小杨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附近的村民迁坟时,发现了一座唐代的古墓。这座古墓保存完好,里面不仅有大量的陶器和青铜器,还有一块刻有铭文的石碑,上面记载着墓主人的身份——唐代渤海国的官员。

小杨立刻带领队员们赶赴现场,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进行得很顺利,队员们在墓中发现了一件罕见的唐代三彩双鱼瓶,瓶身上的双鱼造型栩栩如生,釉色鲜艳,是目前发现的渤海国时期最精美的三彩器物之一。“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