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5章 尸易无限(60)(2 / 6)

加入书签

经过两年的建设,渤海国手工业作坊遗址博物馆终于建成开放。博物馆里,不仅展示了出土的文物,还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了当年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场景。游客们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回了渤海国时期,能亲眼看到工匠们制作陶器、冶炼金属的过程。

开馆那天,小杨站在博物馆的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想起了吴贤当年的话:“保护文物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这一切,都是吴贤当年所期望的。

然而,文物保护的道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这年冬天,东北遭遇了罕见的暴雪,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出现了严重的倾斜。小杨得知消息后,立刻带领队员们冒着暴雪赶到遗址。

雪下得很大,能见度不足五米。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行走,每个人的脸上都结了厚厚的冰霜。他们用铁锹清理石灯塔周围的积雪,用绳索固定灯塔的塔身,还找来专业的地质专家,制定加固方案。

“一定要保住石灯塔!”小杨大喊着,带头爬上灯塔旁边的脚手架。雪花落在他的脸上,融化成水,又冻成冰,但他丝毫没有在意。他知道,石灯塔不仅是渤海国遗址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吴贤精神的象征,绝不能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倒下。

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石灯塔终于被成功加固。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雪雾照在灯塔上时,小杨和队员们都露出了疲惫的笑容。他们站在雪地里,看着完好无损的石灯塔,心里充满了自豪——他们又一次守护住了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杨也渐渐老了。他的头发开始变白,眼角也出现了皱纹,但他依旧每天都要去遗址或博物馆看看。有时候,他会坐在石灯塔下,给年轻的队员们讲吴贤的故事,讲他们当年保护文物的经历;有时候,他会在博物馆里,给游客们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他的心里就会充满温暖。

有一天,小杨在博物馆里遇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当年送给他洛阳铲的那位抗联老战士。老战士已经九十多岁了,由孙子推着轮椅来参观。看到小杨,老战士激动地说:“小杨同志,没想到还能见到你。这些年,辛苦你了,把咱们的文物保护得这么好。”

小杨握住老战士的手,眼眶湿润了:“大爷,这是我应该做的。要不是吴先生,要不是你们当年的牺牲,我们也保护不了这些文物。”

老战士看着展柜里的文物,感慨地说:“真好啊,这些宝贝都还在。咱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战争,能看到这些文物好好的,能看到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就算死也瞑目了。”

小杨知道,文物保护的事业没有终点。虽然他已经老了,但还有更多年轻的文物保护者在接过他的接力棒。他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让那些珍贵的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天傍晚,小杨坐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下,看着夕阳渐渐落下。余晖洒在灯塔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他想起了吴贤,想起了那些为文物保护牺牲的战友,想起了这些年一起奋斗的队员们。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和吴贤一样,都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他不后悔,因为他守护的,是民族的根,是历史的魂。

远处,年轻的队员们正在遗址上进行日常巡查,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坚定。小杨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只要还有人在守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下去,那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着光芒,而他和吴贤的故事,也会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流传下去。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晨光里,年轻队员小林正用无人机勘测手工业作坊遗址的新发掘区。无人机的镜头掠过刚清理出的陶窑残基,屏幕上清晰显示出窑壁上的烟熏痕迹——这是渤海国晚期制陶工艺的重要证据。她操纵着遥控器,突然看到地面上有个熟悉的身影,赶紧操控无人机降落,朝着石灯塔的方向跑去。

小杨坐在石灯塔下的木凳上,手里摩挲着那把老洛阳铲。铲头的锈迹被岁月磨得发亮,握柄处的木纹里还嵌着当年渤海国遗址的泥土。听到脚步声,他抬头看到小林,笑着招手:“来得正好,刚收到北平的消息,英国那边又有三件流失文物要归还,其中有件辽代的玛瑙杯,据说和咱们之前在丸都山城发现的玛瑙饰件是一套。”

小林凑过来,看着小杨手机里的文物照片。照片上的玛瑙杯通体莹白,杯身上雕刻着缠枝莲纹,和她去年参与修复的玛瑙饰件纹路几乎一致。“太好了!咱们是不是要派人去英国接收?”她眼睛亮了起来,语气里满是期待。这些年,她跟着小杨参与过好几次文物追索工作,从最初整理资料到后来负责文物运输的恒温监测,早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

小杨点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近年来流失文物的追索进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