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3章 尸易无限(58)(4 / 7)
在门口等候。看到文物被安全送达,馆长激动地握住吴贤的手:“太感谢你们了!这些文物都是国家的宝贝,我们一定会好好保管,等以后条件好了,就办个展览,让更多人看到咱们渤海国的历史。”
把文物安置好后,吴贤并没有闲着。他听说有不少日军在撤退时,把抢来的文物偷偷运回了日本,就开始四处打听消息,想找到这些文物的下落。有个曾经在日军部队里当翻译的人,找到吴贤,偷偷告诉他:“我知道有一批文物被装在一艘叫‘富士丸’的船上,准备运回日本,现在船还停在大连港,还没出发。”
吴贤心里一紧,赶紧带着赵刚和几个队员,连夜赶往大连港。到了港口,他们乔装成搬运工,混进码头。果然看到一艘日本货船停在岸边,几个日军士兵正在往船上搬木箱,箱子上还印着“文物”的字样。“就是这艘船!”吴贤压低声音说,“咱们得想办法把箱子卸下来,不能让它们被运走。”
赵刚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指着码头旁边的仓库说:“咱们可以先把守卫仓库的士兵引开,然后趁机把船上的箱子搬到仓库里,再报官来处理。”吴贤点点头,让几个队员假装吵架,吸引守卫的注意力,自己则和赵刚带着其他人,悄悄爬上船,把装着文物的箱子搬下来,运进仓库。
就在他们快要搬完的时候,日军士兵发现了他们,纷纷举着枪冲过来。“快跑!”吴贤大喊着,带着队员们冲出仓库,朝着码头外跑去。幸好他们提前联系了当地的抗日武装,就在日军快要追上他们的时候,抗日武装的战士们及时赶到,拦住了日军,吴贤他们趁机安全撤离。
第二天,当地政府派人查封了“富士丸”号,把船上剩下的文物都扣了下来。经过清点,这些文物里有不少是从沈阳故宫和丸都山城抢来的,其中还有一本宋代的孤本《论语》。吴贤看着这本保存完好的《论语》,心里一阵激动——又有一件珍贵的文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可寻找流失文物的路,还很长。吴贤从大连回到遗址后,收到了一封来自北平的信,是沈文儒的老同学写的,说在北平的古玩市场上,有人在卖一批高句丽时期的壁画残片,很可能是从丸都山城盗走的。吴贤立刻带着沈文儒,赶往北平。
到了北平,他们直奔古玩市场。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上,果然看到了那些壁画残片。摊主是个留着八字胡的中年人,看到他们盯着残片看,就凑过来说:“两位是识货的人吧?这些可是高句丽的宝贝,要不是我急着用钱,才舍不得卖呢。”沈文儒假装感兴趣,问:“这些残片是从哪来的?还有没有更多?”摊主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从东北来的,还有一批在我家里,你们要是想要,咱们可以私下交易。”
吴贤和沈文儒对视一眼,觉得这是个把所有残片都找回来的好机会。他们跟着摊主来到他的住处,刚进门,就看到几个壮汉拿着刀站在里面——原来摊主是个文物贩子,早就设好了圈套,想把他们的钱抢了。“把钱交出来,再把你们身上的东西都留下,不然就别怪我们不客气!”摊主恶狠狠地说。
吴贤一点也不害怕,他早就料到会有危险,提前联系了北平的地下党。就在摊主的手下要动手的时候,地下党的战士们冲了进来,很快就把这些文物贩子制服了。在摊主的家里,他们找到了另外十几块壁画残片,还有一批从其他遗址盗来的文物。
“这些文物终于回来了。”沈文儒抚摸着壁画残片,激动地说,“咱们又为国家保住了一批宝贝。”吴贤点点头,心里却有些沉重——还有多少文物像这样,流落在民间,甚至流失到国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回来。
从北平回来后,吴贤更加坚定了保护文物的决心。他在遗址周围办起了文物保护培训班,教百姓们识别文物、保护文物,还制定了一套遗址巡查制度,让队员们和百姓们轮流巡查,防止有人盗掘。他还写信给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者,呼吁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寻找流失的文物,保护好现存的遗址。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来。有曾经的抗日战士,有大学里的教授,有民间的收藏家,还有年轻的学生。他们有的捐款,有的捐物,有的则亲自来到遗址,参与到遗址的清理和修复工作中。
在大家的努力下,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修复工作渐渐有了起色。石灯塔的残柱被重新加固,宫殿基址的清理工作也基本完成,还在遗址里发现了几个新的地宫,里面藏着不少之前没被发现的文物。沈文儒还根据找到的文物残片,还原出了几件渤海国时期的器物,虽然不是完整的,但也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工艺水平。
可就在这时,吴贤收到了一个坏消息——他之前在战斗中受伤的腿,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留下了后遗症,现在越来越严重,医生说要是再不好好休息,可能会落下残疾。队员们都劝他好好养病,可他却摇了摇头:“遗址的修复工作还没完成,还有那么多文物没找到,我怎么能休息呢?”
他依旧每天坚持去遗址查看修复情况,去村里走访百姓,寻找文物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