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3章 尸易无限(58)(3 / 7)
—日本宣布投降了!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中国。百姓们欢呼雀跃,有的放起了鞭炮,有的唱起了山歌,有的则抱着亲人,激动地哭了起来。
吴贤站在遗址里,看着欢呼的百姓们,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了,他们终于可以安心地保护文物,重建遗址了。可他也明白,战争留下的创伤还需要很久才能愈合,文物的复原和遗址的重建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他站起身,看着远处的天空,心里暗暗发誓:他会用自己的一生,去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去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文物和遗址,让这些珍贵的遗产永远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那些为了保护文物而牺牲的英雄们。
可他不知道的是,战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并不容易。很多文物在战争中流失,有的被日军带走,有的散落在民间,寻找这些流失的文物,成为了吴贤和其他文物保护者们新的任务。而且,战后的中国百废待兴,文物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一切都充满了挑战。
吴贤看着手里的青铜鼎残片,心里充满了坚定。他知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坚持下去,因为他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守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会消失,这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着光芒。
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那天,百姓们从地宫里涌出来,把带来的红绸子系在石灯塔的残柱上,连灰扑扑的城墙都被贴上了“胜利”的红纸。吴贤坐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看着孩子们围着抗联战士的马奔跑,手里还举着用桦树皮做的小国旗,眼眶突然有些发热。林兰递过来一碗热粥,笑着说:“这下能好好喘口气了,以后不用再躲炸弹了。”
吴贤接过粥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却没立刻喝。他想起之前在火场里找到的那些陶片,还有藏在地宫深处的青铜鼎,突然意识到战争结束只是开始——还有无数文物散落在民间,有的被日军带走,有的在逃难时遗失,更别说那些被炸毁的遗址,重建起来不知要耗费多少心力。“喘口气可以,但不能停下。”他放下粥碗,站起身朝着地宫走去,“得先把里面的文物清点清楚,再想想怎么找那些流失的东西。”
沈文儒已经在地宫里忙活起来了。他把找到的文物残片按照材质分类,陶片堆成一堆,瓷片放在铺着油纸的木箱里,金器银器的残件则用红布裹着,小心地收在铁盒里。看到吴贤进来,他举着一块刻着花纹的陶片说:“你看,这是渤海国的莲花纹陶片,边缘还能拼上之前找到的那块。等把所有残片都拼好,说不定能还原出一整套器物。”
吴贤蹲下来,拿起陶片仔细看了看,突然发现陶片边缘有个细小的刻痕,像是人为做的标记。“这会不会是之前的工匠留下的?”他指着刻痕说,“要是能找到更多有标记的残片,说不定能还原出当时的制作工艺。”沈文儒眼睛一亮,赶紧拿出纸笔,把刻痕画下来:“咱们得把每个残片的细节都记录下来,以后重建遗址的时候,这些都是重要的依据。”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和沈文儒带着队员们,把地宫里的文物逐一清点、登记、拍照。他们还在遗址周围的村落里走访,寻找在战争中遗失的文物。有个姓金的老汉,从地窖里搬出一个陶罐,红着脸说:“这是之前鬼子撤退时,我从他们的卡车上抢下来的,当时怕惹麻烦,就一直藏着,现在该还给国家了。”吴贤接过陶罐,看到上面的渤海国绳纹,心里一阵感动——原来百姓们一直都在默默守护着这些文物。
可清点工作刚进行到一半,就遇到了难题。有几个从外地来的商人,听说遗址里有文物,就想花高价买下那些陶片残件。他们找到吴贤,递过来一叠银元:“吴先生,这些破石头对你们没用,卖给我们,还能换点钱修遗址,多划算。”吴贤把银元推回去,脸色沉了下来:“这些不是破石头,是国家的文物,多少钱都不能卖。你们要是再敢打文物的主意,我就报官了。”商人见他态度坚决,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看来战后的文物保护,比打仗还难。”吴贤看着商人远去的背影,叹了口气,“不仅要防着盗掘的,还要防着这些想投机取巧的商人。”沈文儒点点头:“咱们得尽快把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再请政府派专人来保护。另外,还得给百姓们讲文物保护的道理,让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的重要性。”
吴贤觉得沈文儒说得有道理,立刻写了封信,让小李送到附近的县政府,请求派警力来遗址保护文物,同时申请将文物转移到县城的博物馆暂时保管。县政府很快回信,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了十个警察来遗址,协助他们进行文物转移工作。
转移文物那天,百姓们都来帮忙。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文物装进木箱,再用绳子捆好,扛在肩上往县城走。吴贤和沈文儒走在队伍中间,手里捧着那个青铜鼎,生怕出一点差错。一路上,不少村民站在路边,看着他们的队伍,有的还送来鸡蛋和馒头:“吴先生,你们辛苦了,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啊!”
到了县城的博物馆,馆长早就带着工作人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