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3章 尸易无限(58)(5 / 7)

加入书签

线索。有时候腿实在疼得受不了,他就坐在石头上,揉一揉,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工作。林兰看着他这样,既心疼又敬佩:“吴先生,你真是个铁人,要是换了别人,早就倒下了。”

吴贤笑了笑:“我不是铁人,我只是不想让那些牺牲的兄弟们失望,不想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毁在咱们手里。只要能保护好文物,就算落下残疾,也值得。”

这天,吴贤正在遗址里查看石灯塔的修复进度,突然看到远处跑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赵刚,他手里拿着一封信,脸上满是兴奋:“吴先生,好消息!咱们之前在大连扣下的那批文物里,有一件青铜爵,上面的铭文记载了渤海国时期的一段历史,考古专家说这是重大发现,能填补渤海国历史研究的空白!”

吴贤接过信,仔细读了起来。信里说,这件青铜爵上的铭文,详细记载了渤海国与唐朝的文化交流,还有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对研究渤海国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太好了!”吴贤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又为国家的历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夕阳下,吴贤站在石灯塔的残柱旁,看着远处的群山,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文物保护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有像他一样的人在坚持,只要百姓们都能参与进来,就一定能把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可他不知道的是,在遥远的国外,还有大量的中国文物被收藏在博物馆里,有的甚至被私人收藏,想要让这些文物回归祖国,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遗址因为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面临着新的危机,文物保护的工作,永远没有结束的一天。

吴贤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腿,又抬头望向天空,眼神里充满了坚定。他知道,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会一直守护在这些文物和遗址身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文明,让它们永远闪耀着光芒。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秋风吹得茅草沙沙响,吴贤拄着新做的木杖,站在刚立起的“文物保护警示牌”前。牌子是用遗址里废弃的石柱刻的,上面的字是沈文儒写的,笔锋遒劲:“保护古迹,人人有责”。赵刚从县城回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报纸,老远就喊:“吴先生!北平那边成立了‘中国文物整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战后文物回收,还说要邀请你去北平开会呢!”

吴贤接过报纸,指尖划过“文物回收”几个字,心里一阵发热。这几年他们在东北找回的文物,大多临时存放在县城博物馆,要是能有国家层面的机构统筹,那些流失的文物回家就有了更稳的依靠。沈文儒凑过来看报纸,眼睛亮了:“这是好事啊!咱们可以借这个机会,把东北流失文物的情况详细报上去,说不定能争取到更多人力和资金。”

出发去北平前,吴贤特意去了县城博物馆。馆长打开库房,一排排木箱整齐地码在架子上,每个箱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渤海国陶片”“高句丽壁画残件”。吴贤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是那尊从“富士丸”号上截回的青铜爵,铭文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这些文物就交给你了,我们去北平争取把它们送到更好的地方保存。”他摸了摸青铜爵,像是在跟老伙计告别。

坐了三天火车,终于到了北平。出车站时,一个穿中山装的年轻人举着“吴贤先生”的牌子,看到他们就快步迎上来:“吴先生,我是文物整理委员会的小王,奉命来接您。委员会特意安排您住在什刹海附近的客栈,离开会的地方近。”

客栈的房间不大,但窗明几净。刚放下行李,小王就送来一叠资料:“这是目前全国已登记的流失文物清单,还有几个重点追回案例,您开会前可以先看看。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两件事,一是制定文物保护法规,二是规划重点文物遗址的修复方案。”

吴贤翻着资料,看到“敦煌莫高窟”“西安兵马俑”“南京明孝陵”这些熟悉的名字,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原来全国有这么多人在为文物奔波。沈文儒指着一张照片说:“你看,这是咱们之前在洛阳保护的北魏佛头,现在存放在北平故宫的临时库房里,保存得很好。”

开会那天,吴贤走进会场,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有之前在西安见过的秦老,有敦煌的慧明法师,还有几位在报纸上见过的考古专家。会议开始后,委员会主任首先讲话:“战后文物保护,任重道远。咱们不仅要追回流失的文物,还要修复被破坏的遗址,更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些文物是咱们民族的根。”

轮到吴贤发言时,他把东北文物保护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从洛阳城的战斗,到花园口护堤,再到渤海国遗址的守护,还有那些帮助过他们的百姓。“保护文物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他举起一张照片,照片上是百姓们一起搬运陶俑的场景,“这些百姓或许不懂考古,但他们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拼了命也要保护。”

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会后,秦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