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5章 无畏擒龙(80)(5 / 7)
,南极的地脉根怕热,得用这泥裹着籽去,泥里掺了冰岛的硫磺晶粉,能降温。”
我们跟着地脉鹅往南极赶时,发现沿途的冰面上都长着细小的地脉草,草叶上的露珠在融化前,会映出下一个节点的景象:金狼王陵的沙枣花在雾里打苞,越女城的镜湖冰层在冒泡,沉月城的珊瑚礁上结着薄冰……像是万脉籽在提前给我们“剧透”各节点的春天。胖子背着他的铜锅,锅沿上还沾着去年腊月初八煮腊八粥的米汤:“胖爷我算明白了,这趟不是赶路,是跟着万脉籽回‘老娘家’。你看这地脉草,每片叶子都带着咱七星砬子的黑土味,比胎记还准。”
到了南极冰原,地脉鹅突然钻进冰缝,冰缝里冒出的不是寒气,是股暖雾,雾中浮着片巨大的地脉草叶,叶片上的纹路能拼进龙脉玺——竟是南极的“地脉母叶”,所有地脉草的“老祖宗”。守在冰缝旁的南极先民递来块冰砖,砖里冻着段影像:二舅爷三十年前在冰原上凿冰,手里的冰镐上刻着三箭盟的符号,“他说万脉籽要在母叶上‘拓印’,把九大地脉的纹路都刻进根须,以后长出来的苗,才能带着所有地脉的性子。”
地脉母叶的中心有个凹槽,正好能放下万脉籽。我们把裹着护根泥的籽放进去时,母叶突然剧烈颤动,叶片上的纹路开始流动,像条活的脉络,顺着冰缝往地心钻。胖子往母叶上浇了勺热汤——是他用沉月城的海水和金狼王陵的沙枣干煮的,汤一碰到叶心,凹槽里的籽突然裂开,根须像箭似的扎进母叶,每根须上都冒出细小的吸盘,吸着母叶的养分往自己身上裹。
“是‘拓印’开始了!”杨雪莉指着根须上浮现的纹路,狼首纹、水波纹、星轨纹……九大地脉的特征正顺着根须往上爬,“你看那根往南美的须,已经带上守谷藤的绞杀纹了,连脾气都学来了。”她往冰缝里扔了块活脉碑的龙纹石,石上的龙鳞立刻与母叶的纹路咬合,像给转动的齿轮加了道锁,“这样拓印才不会跑偏,就像盖印章得按住了才清晰。”
拓印进行到一半时,冰原突然震动,地脉母叶的边缘开始发黄。南极先民指着远处的冰架,那里的冰层正在开裂,裂缝里冒出的黑水与遗脉岛的“脉尾脱”相似,却带着股硫磺味:“是地心的‘脉火’往上涌!南极的地脉根是冷的,火一烧就缩,得用各节点的‘镇物’压住。”他从冰窖里搬出块巨大的冰砖,砖里冻着撒哈拉的日光晶、冰岛的镇火晶、星脉城的星核……竟是所有节点的“凉性镇物”,“二舅爷早就让人备着了,说拓印时地心会‘闹脾气’。”
我们把镇物往裂缝里填时,胖子突然发现冰砖上的冻痕是幅地图,标注着地心脉火的流向,终点竟在七星砬子的青铜龙脚下:“原来所有地脉的火都往咱这儿聚!青铜龙是‘地脉炉’,专管烧火供暖,胖爷我早觉得那龙身子摸着温乎,不是石头凉性。”他往裂缝里扔了块青铜龙鳞,鳞片一碰到火就发出清响,裂缝里的黑水立刻退了回去,“果然是一家子!龙鳞能镇住脉火。”
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万脉籽的根须终于布满了地脉母叶,每根须都带着九种纹路,像条微型的龙脉。母叶突然化作光雨,顺着根须钻进籽里,籽的表面泛起层柔光,竟在冰原上投射出幅影像:明年秋分,九棵脉苗会在七星砬子连成环,环中央的活脉碑会开出金色的花,花瓣上的纹路能映出所有地脉的未来——金狼王陵的沙枣林连成了海,越女城的镜湖漫成了河,沉月城的珊瑚礁长出了陆地……
“是‘脉景图’!”杨雪莉的眼眶有些发热,“万脉籽把所有地脉的愿望都记下来了,不是要长成一模一样的样子,是要长成像自己又想着别人的样子。”她往籽上哈了口气,水汽在籽表面凝成层薄冰,冰里映着我们所有人的影子,正围着脉苗笑,“你看这冰里的影子,连地脉鹅都算上了,它也想当个守脉的。”
返程时,地脉鹅一直送我们到冰原边缘,临别时往我兜里塞了根羽毛,羽毛上的冰纹在体温下融化,露出行小字:“地脉无南北,冷暖自相生。”王瞎子说这是南极地脉的“脉训”,记着这话,走到哪都不会迷路。
回七星砬子的路上,万脉籽在怀里微微发烫,根须顺着衣料往皮肤里钻,竟在手腕上留下个小小的龙纹印记。杨雪莉说这是“脉契”,“籽认了主,就会留下印记,以后不管在哪,都能感觉到它的动静,像揣着个会报平安的念想。”
进村时,发现活脉碑旁的脉苗又长高了半尺,枝桠上的“脉期牌”又多了个新日期,旁边画着朵小小的花。村里的孩子们正往苗根下埋自己做的泥偶,每个泥偶都带着不同的标记:二柱子的泥偶背着小药篓,是照着赵大叔的样子捏的;小胖丫的泥偶长着鱼尾,是学越女城的鱼妇;连刚会走路的小石头,都把手里的糖葫芦插在苗旁,糖渣子掉在土里,竟长出点甜味的嫩芽。
赵大叔拎着新熬的药汤过来,往苗根上浇了点:“这药里加了南美雨林的守谷藤,能让苗长得结实。你看这嫩芽的方向,是往青铜龙那边偏的,知道谁是‘大家长’。”
夜里,我梦见自己变成万脉籽的根须,顺着南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