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2章 无畏擒龙(57)(3 / 6)
铃,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响,“有人在修复聚谷仓,还带着很浓的谷物香气。”
两人往黑风口走时,田埂上的谷子已经成熟,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秸秆,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像在给他们唱丰收的歌谣。快到梯田时,听见上面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像木头在转动,夹杂着“哗啦啦”的谷物滚动声,节奏欢快,像首古老的丰收曲。
梯田的最高处,个戴草帽的老人正蹲在石台上忙活,手里拿着把铜匠锉,正在给个木制的装置上铜片。装置的仓体是圆形的,顶部立着只三足鸟铜饰,翅膀下挂着七个布袋,里面分别装着红泥坳的玉米、水电站的水稻、鹰嘴崖的小米……像串流动的粮仓。
“是‘续谷仓’,”老人的锉刀磨在铜片上,发出“沙沙”的响声,震得石台上的谷粒都在跳动,“我爹是黑风口的守仓人,当年他说聚谷仓不仅能储粮,还能收集土地的灵气,让七处祭坛的作物越长越好。”他往仓底撒了把黑色的种子,是黑风口特有的谷种,外壳上有天然的北斗七星纹路,“这是‘灵谷种’,用七处祭坛的泥土混合着青铜粉末培育的,长出的谷子能治饿病,像把土地的肥力揉进了谷物里。”
老人的草帽下露出半截脖颈,上面有串淡褐色的印记,是谷穗的形状,缠绕着组成北斗七星,比小年的疤痕浅得多,像刚被谷壳蹭过。“我年轻时总觉得这印记是累赘,”他用铜匠锉轻轻刮着印记,“后来在粮仓的夹层里找到半张聚谷仓的图纸,才明白是恩赐——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割,活得比谁都踏实。”
当最后一片铜片镶好时,秋风突然吹过梯田,谷穗顺着风的方向倾斜,形成片金色的波浪,七个布袋里的谷物同时滚动,发出“哗啦啦”的响,像七处祭坛在同时庆祝丰收。黑风口的云雾彻底散开,露出远处的红泥坳,那里的玉米地像片金色的海洋,与梯田的谷浪连成一片,像幅巨大的丰收画卷。
“你看,”老人指着聚谷仓的影子,在阳光下被拉得很长,与七处祭坛的方向重合,“这影子能把土地的灵气传到每个祭坛,让那里的作物连年丰收,再也不用担心饥荒了。”他从草帽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些青铜制的谷粒,每个谷粒里都藏着颗小小的种子,“是用灵谷种和青铜粉末熔铸的,种下去能长出会发光的谷子,夜晚能照亮田埂,像无数个小灯笼。”
聚谷仓的仓门打开时,阿镜的罗盘突然停止转动,指针稳稳地指向红泥坳的方向,针尾的小锤轻轻敲着盘面,发出“笃笃”的响,像在点头。“灵气聚起来了,”她往聚谷仓里撒了把灵谷种,种子在仓内发芽,瞬间长出金黄的谷穗,穗粒上的北斗七星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微光,“七处祭坛的土地都变得肥沃了,看来聚谷仓真的能‘续谷’,让丰收的故事永远延续下去。”
离开黑风口时,老人要往梯田深处走,说要把聚谷仓的图纸送到每个祭坛的守护者手里。他给小年和阿镜各留了个青铜谷粒,里面的种子已经发芽,“这是用黑风口的泉水浸泡过的,”他的草帽在风中扬起,像片金色的谷穗,“种在铜铺的窗台上,能知道节气,还能闻到谷物的香气,比任何日历都管用。”
回到红泥坳时,夕阳已经染红了半边天,把玉米地染成了金红色,像片燃烧的海洋。破庙前的忆魂草已经长出了新叶,叶片上的纹路映着黑风口的梯田,老人在聚谷仓旁忙活,谷粒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像幅流动的画。
铜铺的窗台上,阿镜种下了青铜谷粒里的种子,没过几天就长出了翠绿的幼苗,叶片上有天然的北斗七星纹路,随着节气的变化会改变颜色,春分是嫩绿,夏至是深绿,秋分是金黄,冬至是浅黄,像个天然的节气表,叶片上还沾着些铜屑,是从小年的铜器上蹭的,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像撒上去的星子。
秋收节那天,村里的人在红泥坳的空地上举行了“丰收礼”,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聚谷仓模型,围着镇魂碑唱歌,歌声里混着谷物滚动的“哗啦啦”声,像给千年的守护打着节拍。阿镜把青铜玉米上的铜珠分给每个孩子,让他们埋在七处祭坛的土地里,“这样每个地方都会长出会增产的作物,”她的声音像秋风拂过谷穗,“让我们永远记得,丰收的日子是需要守护和耕耘的。”
礼成时,镇魂碑上的镇魂花突然绽放,花瓣上的纹路组成了个巨大的“丰”字,像用无数个谷穗拼的。远处的七处祭坛同时传来谷物滚动的“哗啦啦”声,像无数个聚谷仓在同时储粮,与红泥坳的歌声呼应,像场跨越时空的丰收合奏。
入冬后,七处祭坛的灵谷都长得很高,谷穗沉甸甸的,在雪地里泛着淡淡的金光,像无数个天然的粮仓。红泥坳的玉米被晒成了干粮,堆在破庙前的空地上,像座金色的小山,上面插着个巨大的三足鸟风筝,翅膀上画着七处祭坛的作物,在风中展翅欲飞,像在给土地拜年。
小年的银镯子在打制农具时不再发烫,活动的那颗星安稳地嵌在北斗七星的连线里,像找到了永恒的位置。阿镜说这是“印记的圆满”,血契的痕迹虽然还在,却已经变成了丰收的证明,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