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仁宗三议:三场人事会定大宋根基,君臣同心筑盛治(1 / 2)
庆历三年春,汴京延和殿的铜钟敲过五更,殿内已燃起十二根明烛,烛火映着龙案上堆叠的官员名册,泛着暖黄的光。宋仁宗赵祯身着明黄常服,指尖划过名册上“转运使”三字,抬头看向殿内列站的大臣——宰相吕夷简、参知政事范仲淹、富弼,枢密使韩琦,个个腰佩鱼袋,神色肃穆,这场关乎“庆历新政”开局的人事会,已到了定夺的关头。
“各州府转运使,管着赋税征缴、灾情救济,新政要减百姓负担、查贪官污吏,全靠这些人落地。”赵祯把名册往前推了推,声音平缓却带着分量,“吕宰相,你先拟的人选名单,朕看了,说说你的考量。”
吕夷简上前一步,躬身接过名册,指着上面两个名字:“陛下,京东路转运使张耆,任职五年,赋税账目从无差错,去年河北闹蝗灾,他调粮赈灾,虽慢了些,却没出乱子,可调任京西路转运使,稳住中原腹地;河北路李昭亮,出身将门,能镇住地方豪强,留任原职,兼管新政推行,稳妥。”
“稳妥是稳妥,可新政要的不是‘没乱子’,是‘办实事’!”范仲淹立刻出列,手里攥着一份折叠的奏折,展开时能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张耆去年京东赈灾,非要等朝廷旨意才开仓,百姓饿了三日,饿殍都出了城,这叫‘没出乱子’?李昭亮纵容下属收苛捐杂税,去年百姓上书告他,还是臣压下来的,新政要减赋税,他肯真心办?”
吕夷简眉头拧起,语气沉了些:“范参知政事,张耆、李昭亮都是后周旧臣,跟着太祖、太宗征战过,朝堂威望足,换新人去,地方官员不服,反而会搅乱新政。”
“威望不是靠资历堆的,是靠办事攒的!”韩琦上前半步,接过话头,“臣举荐蔡襄,他任福建路通判时,查贪吏、减赋税,百姓把他的画像挂在祠堂里;还有欧阳修,夷陵县令任上,修水渠、整吏治,逃亡百姓都回了乡,这两人虽年轻,却比张耆、李昭亮更懂百姓疾苦,更肯推新政。”
富弼也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份账目:“陛下,这是蔡襄在福建的赋税账,他任通判两年,百姓赋税减了两成,耕地多了三成,国库反而多收了一成粮,这就是办实事的成效。若让他任转运使,福建的新政,不用朝廷多操心。”
殿内顿时静了,吕夷简盯着账目,又看了看赵祯,没再反驳,却也没松口。赵祯拿起那本账目,逐页翻看,指尖在“百姓返乡三千余户”那行字上顿了顿,抬头道:“吕宰相说的威望,朕认;范参知政事说的实绩,朕也认。不如这样,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欧阳修任河北路转运使,张耆、李昭亮调回京城,任枢密院副使,协助韩枢密使管军务——既用了新人的冲劲,也留了老臣的经验,各位以为如何?”
几人对视一眼,都躬身领旨。散会后,范仲淹留下整理新政章程,赵祯走到他身边,指着名册上的欧阳修:“这人朕听说过,文风犀利,办事也这般利落?”范仲淹点头:“欧阳修不仅会写文章,更懂实务,河北交给她,陛下放心。”赵祯笑了笑:“朕放心的不是他,是你们这些肯为百姓着想的大臣。”
庆历四年秋,延和殿的人事会,比上次多了几张新面孔——户部尚书夏竦、御史台旧官李若谷,还有刚从地方调回的王素。这次要定的是御史中丞人选,此前御史台多次弹劾“新政派”官员,说“均税法扰乱国库”“整顿吏治逼走老臣”,赵祯决意改组御史台,让监察权真正落到“为百姓说话”的人手里。
“御史台是朝廷的眼睛,得选刚正不阿的人,”范仲淹率先开口,目光落在王素身上,“王素任开封府推官时,查皇亲国戚贪占良田,连太后的侄子都敢弹劾,把良田还给了百姓,这样的人,任御史中丞,才能查得动贪官。”
“王素太过刚硬,恐会得罪宗室,搅得朝堂不宁!”李若谷立刻反驳,他上前一步,躬身道,“臣任御史三年,弹劾过贪吏,也劝过陛下,从无偏颇,臣愿任御史中丞,既不偏新政,也不护旧臣,公正监察。”
“公正?”韩琦冷笑一声,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扔在李若谷面前,“去年你弹劾范参知政事推行均税法,说‘国库亏损十万两’,可这份户部账目写得明明白白,均税法推行后,百姓缴税积极,国库多收了五万两,这就是你的‘公正’?你弹劾的不是新政,是百姓能少缴些税!”
李若谷脸色涨红,捡起奏折,却还强辩:“那是地方上报的数据有误,臣也是按奏报弹劾!”
“数据有误?”富弼上前,又递上一份文书,“这是京东路百姓联名写的状纸,说你收了地方豪强的钱,故意压下他们贪占良田的案子,这份状纸,朕和范参知政事都看过,上面还有百姓的手印,你怎么说?”
李若谷说不出话,头埋得更低。赵祯看着他,语气沉了些:“御史台的职责,是查错,不是护私。你既做不到公正,就不必再留在御史台了。”他转头看向王素,“即日起,你任御史中丞,再选余靖、尹洙任监察御史,改组御史台——不管是新政派还是旧臣,只要贪赃枉法、损害百姓利益,就给朕弹劾,绝不姑息。”
王素躬身领旨,接过御史中丞的印信,转身时,特意看了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