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仁宗三议:三场人事会定大宋根基,君臣同心筑盛治(2 / 2)

加入书签

眼殿外的朝阳——那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身上,暖得很。三日后,王素上任第一天,就弹劾了三位阻挠均税法的地方官员,把他们贪占的赋税还给了百姓,御史台的风气,自此一改。

嘉佑二年春,延和殿的人事会,少了几分争执,多了几分期许。此时吕夷简已病逝,范仲淹虽年老,却依旧主持朝政,“庆历新政”的核心举措已落地,百姓生活安稳,这次要定的,是当年科举的主考官——这届科举要选千余名官员,充实地方和中央,为大宋培养后续栋梁。

“科举选的是治国之才,不是只会写骈文的书生,”韩琦上前一步,手里拿着几份文章,“欧阳修的文章,注重实用,反对空洞的辞藻,他任河北转运使时,还举荐过不少寒门子弟,任主考官最合适;梅尧臣任国子监直讲,善于识别人才,任副主考官,能帮着把好关。”

“欧阳修是新政派,若任主考官,会不会偏袒新政官员的子弟?”夏竦有些顾虑,他上前道,“科举关乎公平,若是有偏袒,恐会寒了寒门子弟的心。”

“夏尚书放心,欧阳修从不会做这种事,”范仲淹笑着摇头,“去年他的侄子参加地方考试,作弊被抓,他亲自下令取消侄子的考试资格,还弹劾了监考官员,这样的人,怎么会偏袒?”

赵祯也点头,他拿起欧阳修写的《朋党论》,轻声念道:“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能分清‘同道’与‘同利’,选他做主考官,朕信得过。”他顿了顿,又道,“再派王素任监考官,全程监督阅卷、放榜,若发现舞弊,不管是考生还是官员,一律革职查办。”

旨意下后,欧阳修立刻住进贡院,制定阅卷规则:“阅卷时,先遮去考生姓名、籍贯,只看文章内容,见解独到、能办实事的,就算文风朴实,也优先录取。”梅尧臣则帮着筛选文章,遇到好的,就标记出来,拿给欧阳修看。

当年放榜时,汴京街头挤满了人,苏轼、苏辙兄弟,还有曾巩、张载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些人都是寒门子弟,却凭着真才实学,在科举中脱颖而出。苏轼拿着榜单,跑到贡院外,想拜见欧阳修,恰好遇到欧阳修出来,苏轼躬身行礼:“晚辈苏轼,多谢大人赏识。”欧阳修扶起他,笑着说:“你的文章写得好,更有治国的见解,日后要好好为百姓办事,别辜负了这功名。”

三场人事会,从庆历三年到嘉佑二年,历时九年,定了转运使、御史、科举主考官三类关键职位的人选。转运使推动新政落地,让百姓减了赋税、有了活路;御史台严查贪官,让朝堂风气清明;科举选拔出栋梁之材,让大宋有了后续力量。

庆历七年冬,赵祯带着范仲淹、韩琦等人,去汴京郊外的农田视察。田里的百姓见了赵祯,都放下锄头,跪地行礼,嘴里喊着“陛下万岁”。赵祯扶起一位老农,问道:“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赋税还重不重?”老农笑着说:“陛下,今年赋税减了,水渠也修好了,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家里能吃上饱饭了!”

赵祯看向身边的大臣,眼里满是笑意。范仲淹轻声道:“陛下,当年选的那些转运使,没让人失望。”韩琦也点头:“还有御史台,现在没人敢贪了,科举选的那些年轻人,在地方上也办了不少实事。”

赵祯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麦田——麦田里的麦子长势喜人,风一吹,翻起金色的波浪。他知道,这三场人事会定下的,不只是官员的职位,更是大宋的根基,是百姓的安稳日子。

后来,苏轼在地方任官时,遇到百姓说起仁宗朝的好,总会想起当年科举放榜时欧阳修的话。他照着范仲淹、欧阳修的样子,查贪官、修水利、减赋税,百姓也把他的画像挂在祠堂里,像当年记着蔡襄、欧阳修一样,记着他的好。

而仁宗朝的这三场人事会,也成了大宋朝堂的一段佳话——没有帝王独断,没有大臣专权,君臣之间,争的是是非对错,谋的是百姓福祉,最终同心协力,筑起了后世所称道的“仁宗盛治”,让这段历史,成了大宋最温暖、最安稳的时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