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阉宦误军:北宋三封军机急报,被太监拖成亡国隐患(1 / 2)
宣和七年冬,契丹骑兵突袭河北蓟州,三万铁骑踏破城外营寨,守将种师道率残兵退守城池,箭羽像暴雨般砸在城楼上,士兵们的惨叫声混着马蹄声,在寒风里飘出十里地。城角的烽火台燃起浓烟,橘红色的火舌舔着夜空,种师道攥着染血的急报,指甲嵌进纸页里,对传令兵吼道:“快!把这封急报送往汴京,告诉陛下,蓟州危急,请求三日之内派援兵!晚了,蓟州就没了!”
传令兵接过急报,塞进怀里,翻身上马,往城门冲去。城门缝里漏进的冷风灌进衣领,他却没敢慢半分——蓟州到汴京三百里,按朝廷规矩,军机急报需走“驿马专线”,换马不换人,一日一夜就能送到,可他没料到,这封能救蓟州百姓的急报,刚到汴京城外的驿站,就被人拦了下来。
拦人的是个太监,穿着紫色宫服,腰里挂着鎏金腰牌,身后跟着两个小太监,正围着驿站的驿卒要茶喝。看到传令兵骑着马冲进来,太监皱起眉,伸手拦住:“站住!驿马专线是随便用的?怀里揣的什么?”
传令兵翻身下马,急得满头大汗,把怀里的急报递过去:“公公,这是蓟州种将军的军机急报,蓟州被契丹围了,请求陛下派援兵,耽搁不得!”
太监接过急报,扫了一眼封面的“军机”二字,却没当回事,随手扔给身边的小太监:“急什么?陛下今日在艮岳赏梅,正和蔡京大人、童贯大人喝酒,哪有功夫看这些破事?明日再说!”
“公公!不行啊!”传令兵扑过去想抢急报,却被小太监推开,“种将军说了,三日之内必须派援兵,晚了蓟州就守不住了,城里还有上万百姓啊!”
“百姓?”太监冷笑一声,伸手拍了拍传令兵的脸,“百姓的死活,有陛下和大人操心,轮得到你一个小兵插嘴?再敢聒噪,就把你扔进大牢!”说完,他带着小太监,揣着急报,慢悠悠地往皇宫走——他没去呈给宋徽宗赵佶,反而回了自己的住处,把急报往桌上一扔,就去伺候自己养的画眉鸟了。
这一夜,蓟州城楼上的士兵还在拼命抵抗,契丹骑兵已经架起了攻城梯,种师道提着长枪,把爬上城楼的契丹兵一个个挑下去,可士兵们越来越少,城楼下的尸体堆得快和城墙一样高。而汴京的皇宫里,赵佶正和蔡京、童贯赏梅喝酒,太监们端着果盘穿梭其间,没人提一句蓟州的危急;太监的住处里,画眉鸟的叫声清脆,那封急报被压在茶杯底下,浸出一圈水渍。
第二日清晨,传令兵在驿站里急得团团转,几次想闯皇宫送报,都被守卫拦了下来。直到午时,那个太监才想起桌上的急报,慢悠悠地拿着去了皇宫,可此时赵佶已经喝得酩酊大醉,趴在桌上睡着了。
太监看着熟睡的赵佶,没敢叫醒他,转头去找了童贯。童贯正坐在偏殿里看歌舞,接过急报扫了一眼,不耐烦地说:“不就是契丹围了蓟州?种师道是老将,守个城还不容易?等陛下醒了再说,别扫了陛下的兴致。”
太监连忙应着,又把急报揣了回去。这一天,蓟州的形势更危急了——契丹骑兵攻破了外城,士兵们退守内城,粮食已经断了,不少士兵只能靠啃树皮充饥,百姓们挤在城墙根下,哭喊声震天。种师道又写了一封急报,让第二个传令兵送往汴京,这次他特意在急报上画了一个“血圈”,意思是“十万火急,刻不容缓”。
第二个传令兵比第一个更急,一路上换了五匹驿马,终于在第二日傍晚赶到汴京。可他刚到皇宫门口,又遇到了那个太监。看到传令兵手里的急报,太监直接抢了过来,看到上面的血圈,也只是撇了撇嘴:“又是蓟州的?昨日那封还没呈给陛下呢,你这封急什么?”
“公公!血圈是种将军的信号,说明蓟州已经快守不住了!”传令兵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再耽搁,城里的人就全死了!”
“死不死的,跟你没关系。”太监把急报塞进袖筒,“陛下今日要去李师师姑娘那里,没空处理这些事,等陛下回来了再说。”说完,他转身进了皇宫,留下传令兵在门口急得直跺脚——他不知道,此时的蓟州内城,已经被契丹骑兵撕开了一道口子,种师道的手臂被箭射中,正咬着牙指挥士兵抵抗。
这一夜,汴京的秦楼楚馆灯火通明,赵佶在李师师的住处听曲喝酒,笑声传到街上;而蓟州的内城里,火光冲天,契丹骑兵的喊杀声、百姓的哭喊声、士兵的惨叫声混在一起,成了最惨烈的声响。种师道靠在城墙上,看着越来越多的契丹兵冲进来,又写了第三封急报,这次他没找传令兵,而是让自己的亲卫去送——他知道,这封急报再送不到,蓟州就真的完了。
亲卫接过急报,把它缝在衣领里,趁着夜色,从城墙的狗洞里钻了出去。一路上,他不敢走大路,只能走小路,避开契丹的巡逻兵,鞋子磨破了,脚也起了泡,却没敢歇一步。第三日清晨,他终于赶到汴京,这次他没去皇宫,而是直接去了枢密院,找到了枢密使李纲。
李纲正在处理军务,看到亲卫浑身是伤地冲进来,连忙问道:“你是谁?来枢密院干什么?”
“大人!我是种师道将军的亲卫!”亲卫解开衣领,拿出那封染血的急报,“蓟州被契丹围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