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红墙暗斗:老贼的九连环计(4 / 7)

加入书签

们!”

范仲淹端着酒杯,沉默不语。

他知道韩琦说得对。

第七章邓州暗流:书信里的诱饵

范仲淹刚到邓州上任,就收到了一封吕夷简派人送来的信。信封是鎏金的,封口盖着宰相府的朱印,里面的信纸带着淡淡的檀香,字迹是吕夷简那手沉稳的楷书。

信里没提朝堂纷争,只说邓州多水患,当年他任邓州通判时,曾主持修过一条水渠,如今怕是早已淤塞,让范仲淹抽空看看,莫要让百姓遭了灾。信末还附了张水渠旧图,标注着当年筑坝的关键位置。

范仲淹拿着信纸,手指划过“百姓遭灾”四个字。他让人去查,果然邓州城外的那条水渠早已堵得严严实实,去年夏天还淹了不少农田。

第二日一早,范仲淹就带着衙役去勘察水渠。淤泥没到膝盖,恶臭扑鼻,衙役们都皱着眉头往后缩。他二话不说,挽起裤腿就跳了下去,用锄头挖起淤泥。衙役们见状,也只能跟着下去。

消息传回京城,吕夷简正在和户部尚书商议粮草调拨。听了小厮的禀报,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顺着嘴角流到胡须上,他也没擦。

“范经略倒是实诚。”户部尚书笑着说,“这水渠修起来至少要半年,他这半年怕是没时间管朝堂的事了。”

吕夷简放下茶杯,从袖中掏出另一封信:“把这个送到西夏去,就说是范仲淹的亲笔信,想与李元昊议和。”

信是模仿范仲淹的笔迹写的,内容极尽谄媚,说愿意献出邓州,只求李元昊能保他一世荣华。户部尚书看着信,脸色发白:“吕相,这要是被陛下知道了……”

“陛下不会知道。”吕夷简打断他,眼神锐利,“这信只会落在李元昊手里。他要是信了,定会派兵袭扰邓州;他要是不信,也会猜忌范仲淹。无论哪种,对我们都有利。”

户部尚书攥着那封信,手心冒汗。他终于明白,吕夷简从来没打算放过范仲淹,这是要借刀杀人。

半个月后,西夏骑兵果然突袭了邓州城郊。虽然被守军击退,但消息传到京城,仁宗还是震怒。杨淑妃适时拿出那封伪造的议和信(说是西夏探子截获的),哭着对仁宗说:“陛下,范仲淹怕是早就通敌了,您可得小心啊!”

仁宗看着信上“范仲淹”的签名,气得把茶杯摔在地上:“把范仲淹押回京问罪!”

吕夷简连忙跪在地上:“陛下息怒!此事恐有蹊跷。范仲淹若是通敌,为何还要击退西夏骑兵?不如先派使者去邓州查探,查明真相再处置不迟。”

仁宗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就依吕相所言,派包拯去邓州查案。”

吕夷简心里暗笑。

包拯刚正不阿,却是个认死理的,只要找不到范仲淹通敌的证据,这事就只能不了了之。

但经此一事,范仲淹在仁宗心里的信任,定是少了几分。

第八章开封府衙:卷宗里的反击

包拯带着随从直奔邓州。刚到知州府,范仲淹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理着半年来修水渠的账本和百姓的证词。他知道,这是吕夷简的又一个圈套,稍有不慎,就会身败名裂。

“范大人,包大人到了。”衙役在门外禀报。

范仲淹打开房门,见包拯穿着一身青布官袍,面色黝黑,眼神锐利如刀。他躬身道:“包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

包拯没寒暄,直接走进书房:“范大人,陛下怀疑你通敌,可有证据自证清白?”

范仲淹把账本和证词推到包拯面前:“包大人请看,这是修水渠的账本,每一笔开销都有记录;这是百姓的证词,他们都能证明我每日都在工地监工,从未与西夏人有过接触。”

包拯拿起账本,一页页仔细翻看。账本记得清清楚楚,连买锄头的钱都标注得明明白白。他又看了看百姓的证词,上面按满了鲜红的手印,还有不少老人的画押。

“西夏骑兵突袭那日,你在何处?”包拯抬头问。

“在水渠工地。”范仲淹指着账本上的记录,“那日我让人买了三十斤米,给工人们改善伙食,有粮店老板的签字为证。”

包拯让人去传粮店老板核实,果然与账本记录一致。他又去水渠工地查看,见水渠已修好了大半,两岸的百姓正忙着种庄稼,提起范仲淹,个个都赞不绝口。

“范大人是好官啊!要是没有他,我们今年又要挨饿了!”一个老农拉着包拯的手,激动地说。

包拯心里有了数。他回到知州府,对范仲淹说:“范大人,我已查明,你是被人陷害的。那封议和信,笔迹虽像,但笔法僵硬,定是伪造的。”

范仲淹松了口气,却又皱起眉头:“包大人可知是谁伪造的信件?”

包拯沉默片刻,道:“此事牵扯甚广,怕是与京城有关。我会如实向陛下禀报,但你日后行事,需更加谨慎。”

回京后,包拯在仁宗面前禀明了情况,还呈上了账本、证词和粮店老板的供词。仁宗看着那些证据,又想起范仲淹在西北的功绩,心里有些愧疚:“是朕错怪范爱卿了。”

吕夷简站在一旁,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