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清流关下:藏着大宋开国密码的险地(3 / 6)

加入书签

郭荣又喜又忧。喜的是赵匡胤拿下了扬州,重创南唐;忧的是赵匡胤手握重兵,在滁州、扬州威望极高,万一谋反,后果不堪设想。

他当即召来宰相范质商议。范质摸着胡须,沉吟道:“陛下,赵匡胤确实是将才,但功高盖主,不得不防。不如召他回汴梁,升他的官,夺他的兵权。”

郭荣摇头:“不行。南唐还没平定,正是用人之际,现在召他回来,怕是会乱了军心。”他想了想,“你替我写封信,慰问他,再给他赏赐些金银绸缎,看看他的反应。”

几天后,范质的书信和赏赐送到了扬州。赵匡胤接过书信,上面写满了溢美之词,说他“勇冠三军,功不可没”,赏赐有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还有个美貌的宫女。

王审琦凑过来,笑着说:“陛下这是看重将军啊!咱们可得好好谢恩!”

赵匡胤没说话,只是盯着书信里的“速回汴梁领赏”几个字。他知道,这不是赏赐,是试探。一旦回了汴梁,兵权肯定保不住,他在扬州、滁州的根基,也会瞬间崩塌。

当晚,他在帅帐里写回信。笔墨铺在桌上,他却迟迟不下笔。皇甫晖走进来,手里拿着个酒坛:“将军,喝一杯?”

赵匡胤接过酒坛,倒了两碗:“皇甫将军,你说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皇甫晖喝了口酒,直言道:“还能是什么意思?怕你反了!将军,咱们现在有兵有粮,滁州、扬州都是咱们的地盘,不如反了算了!跟着郭荣,迟早被他弄死!”

赵匡胤猛地放下酒碗:“不可!郭大帅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忘恩负义!”

他提笔写回信,说自己“军务繁忙,无法回汴梁领赏”,又说“扬州刚定,需要安抚百姓”,把赏赐的宫女送了回去,只留下了金银绸缎,分发给了士兵。

信送走后,赵匡胤心里还是不安。他知道郭荣不会善罢甘休,必须尽快立下更大的功劳,让郭荣离不开他。他当即召集王审琦、皇甫晖商议,决定攻打寿州——寿州是南唐的军事重镇,拿下寿州,南唐就再也无力抵抗后周的进攻。

帅帐里的烛火亮了一夜。

地图上,寿州被红笔圈了起来,旁边的清流关、扬州,像是两颗坚实的棋子,支撑着赵匡胤的野心。

第六章寿州鏖战:雪地里的坚守

寿州守将是南唐名将刘仁赡,为人忠义,善用兵法。赵匡胤带着大军赶到寿州时,刘仁赡已经加固了城墙,囤积了足够的粮草,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

“赵匡胤,你要是识相,就赶紧退兵!寿州城,你打不下来!”刘仁赡站在城楼上,对着城下喊。

赵匡胤没说话,只是下令攻城。士兵们推着云梯,冒着箭矢往上冲,却一次次被刘仁赡的士兵打下来。城楼下的尸体越来越多,鲜血染红了护城河,结了冰的河面,变成了暗红色。

一连攻了十日,寿州城纹丝不动。赵匡胤的军队死伤惨重,粮草也快用完了。更糟的是,天降大雪,气温骤降,士兵们穿着单薄的盔甲,冻得瑟瑟发抖。

“将军,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王审琦走进帅帐,脸上冻得发紫,“再攻,士兵们就要撑不住了!”

赵匡胤看着帐外的大雪,眉头紧锁。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寿州城的西北角——那里是城墙最薄弱的地方,但有一条护城河,冬天结了冰,却不知道冰层够不够厚。

“皇甫将军,”赵匡胤突然开口,“你带五十个精兵,今夜去试探一下西北角的冰层,看看能不能过人。”

皇甫晖领命,当晚就带着精兵出发了。雪下得很大,掩盖了他们的脚印。到了护城河,皇甫晖率先踩上冰层,冰层发出“咯吱”的声响,却没裂开。他挥了挥手,五十个精兵跟着踩了上去,冰层依旧稳固。

“成了!”皇甫晖大喜,连忙回去禀报。

赵匡胤当即下令,全军集合,直奔寿州城西北角。刘仁赡以为他们还会从正面进攻,把主力都调到了南门,西北角只有少量守军。

“冲!”赵匡胤一马当先,踩着冰层跨过护城河,环首刀劈开了守军的盾牌。士兵们紧随其后,喊杀声震碎了雪夜。

刘仁赡得知西北角被攻破,连忙带着主力赶来支援,却已经晚了。赵匡胤的军队已经冲进了寿州城,与守军展开了巷战。

巷战一直持续到天亮。雪停了,太阳升起,照在满是尸体和鲜血的街道上。刘仁赡被皇甫晖围困在府衙里,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亲兵。

“刘将军,降了吧!”皇甫晖喊道,“南唐气数已尽,你再抵抗,也没用了!”

刘仁赡看着身边的亲兵,又看了看窗外的太阳,叹了口气,扔掉了手里的佩剑:“我降,但你得保证,不伤寿州百姓。”

赵匡胤走进府衙,扶起刘仁赡:“刘将军放心,我赵匡胤说话算话。”

他站在府衙的院子里,望着初升的太阳。

雪地里的血迹慢慢融化,渗进泥土里。

寿州拿下了,南唐的半壁江山,已经落入他的手中。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是那座雄踞两山之间的清流关。

第七章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