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清流关下:藏着大宋开国密码的险地(2 / 6)
史王审琦又惊又喜。他早就不满南唐的苛捐杂税,只是碍于皇甫晖的兵权,不敢轻举妄动。如今赵匡胤拿下清流关,他当即打开城门,带着官吏出城迎接。
“赵将军英雄年少,真是虎将啊!”王审琦握着赵匡胤的手,笑得合不拢嘴,“我这就备酒,为将军接风!”
滁州刺史府里,宴席摆了满满三桌。王审琦请了滁州的乡绅、武将,还有皇甫晖的部将。酒过三巡,王审琦端着酒杯站起来:“诸位,南唐李景昏庸,苛待百姓,咱们不如归顺后周,跟着郭大帅打天下!”
席间一片沉默。有几个南唐旧将面露难色,毕竟世代受南唐恩惠,一时难以改口。
赵匡胤放下酒杯,走到堂中,拔出环首刀,将桌子劈成两半:“我知道你们有顾虑!但你们看看,南唐的赋税一年比一年重,士兵的军饷拖了半年不发,这样的朝廷,值得你们卖命吗?”
他指着皇甫晖:“皇甫将军,你镇守清流关三年,李景给了你什么?不过是几匹老马,半坛劣酒!而郭大帅说了,只要归顺,既往不咎,有功者,封侯拜将!”
皇甫晖站起身,拍着胸脯:“赵将军说得对!我皇甫晖认了!从今往后,我跟着赵将军干!”
有了皇甫晖带头,其他南唐旧将也纷纷起身:“我们也归顺!跟着赵将军!”
王审琦见状,大喜过望,连忙让人取来笔墨纸砚:“咱们今日歃血为盟,以后同生共死!”
鸡血滴在酒里,众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赵匡胤看着眼前的众人,心里涌起一股豪气。清流关有三千精兵,滁州城有两千守军,加上王审琦的乡勇,他手里已经有了七千人马——这是他起家的第一笔资本。
当晚,刺史府的帅帐里,赵匡胤和王审琦、皇甫晖围着地图商议。地图上,清流关用红笔圈着,旁边就是扬州、寿州,都是南唐的重镇。
“下一步,我们打扬州。”赵匡胤指着地图,“扬州富庶,粮草充足,拿下扬州,我们就有了立足之地。”
皇甫晖皱起眉头:“扬州守将是李景达的亲信,兵力有一万,不好打。”
“我有办法。”赵匡胤拿起笔,在地图上画了条线,“清流关的精兵从正面进攻,王刺史带着乡勇绕到扬州后方,烧了他们的粮草。粮草一断,扬州不攻自破。”
王审琦点头:“好计!我这就去准备,明日一早就出发。”
皇甫晖也站起来:“我去整顿兵马,保证正面强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帅帐里的烛火摇曳,映着三人的身影。
赵匡胤看着地图上的清流关,手指轻轻敲击——这关隘,不仅是南唐的门户,更是他通往天下的起点。
第四章扬州大捷:盔甲上的血光
三日后,扬州城外。李景达的亲信孙晟站在城楼上,看着远处的后周军队,冷笑一声:“就这点人马,也想打扬州?简直是痴心妄想!”
他刚说完,就听到身后传来喊杀声。王审琦带着乡勇,已经烧了粮草大营,浓烟滚滚,染红了半边天。城楼上的南唐士兵见状,顿时乱了阵脚。
“不好!粮草烧了!”“快跑啊!没粮草怎么打仗!”
孙晟又惊又怒,刚要下令镇压,城下的赵匡胤已经带着清流关的精兵冲了过来。他一马当先,环首刀劈开城门的铁锁,喊杀声震耳欲聋。
皇甫晖挥舞着长柄斧,一路砍杀,斧刃上沾满了鲜血,连盔甲都被染成了红色。“孙晟!投降不杀!”他对着城楼上喊,声音嘶哑。
孙晟知道大势已去,却不肯投降。他拔出佩剑,砍向身边的逃兵:“谁敢逃!我杀了谁!”
赵匡胤见状,双腿一夹马腹,纵身跃起,刀光闪过,孙晟的佩剑断成两截。他一脚踩在孙晟的胸口,刀刃抵住咽喉:“降不降?”
孙晟吐了口唾沫,骂道:“赵匡胤!你这个叛徒!我就算死,也不会降你!”
赵匡胤眼神一冷,手起刀落。孙晟的人头滚落在地,眼睛还圆睁着,满是不甘。
城楼上的南唐士兵见主将已死,纷纷扔下武器投降。赵匡胤站在城楼上,望着扬州城的街道,百姓们躲在门后,偷偷往外看。他大声喊道:“诸位乡亲,我们是后周的军队,不抢粮食,不杀百姓!愿意参军的,到城门口登记,军饷翻倍!”
百姓们先是沉默,随即有人打开门,小心翼翼地走出来。一个老木匠捧着自家的斧头:“将军,我能打铁,能修兵器,算我一个!”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没过多久,城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有会打铁的工匠,还有会医术的郎中。
王审琦走到赵匡胤身边,笑着说:“赵将军,这下我们的人马更多了!扬州的粮草,够我们用半年的!”
赵匡胤点了点头,目光望向南方。
南唐的都城金陵,就在不远的地方。
他的环首刀还在滴血,盔甲上的血光在阳光下闪着刺眼的光芒——这光芒,是胜利的勋章,也是野心的火焰。
第五章郭帅猜忌:书信里的试探
扬州大捷的消息传到汴梁,后周世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