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清流关下:藏着大宋开国密码的险地(4 / 6)
梁风云:龙椅旁的暗流
寿州大捷后,赵匡胤的威望达到了顶峰。郭荣不得不升他为殿前都点检,掌管后周的禁军——这是后周最高的军职,手握重兵,权倾朝野。
可郭荣的猜忌也越来越深。他时常召赵匡胤回汴梁,明着是商议军务,实则是让禁军脱离他的掌控。每次赵匡胤离京,郭荣都会派自己的亲信接管部分兵权,回来后再原封不动交还,明晃晃的试探像针一样扎在赵匡胤心上。
这日,郭荣在御书房召见赵匡胤。案上摆着一幅新绘的疆域图,南唐的半壁江山已被圈入后周版图。“匡胤,”郭荣指着滁州的位置,“清流关是你发家之地,如今让光义去镇守,你觉得如何?”
赵匡胤心里一紧。赵光义是他亲弟,可郭荣这是要拿亲弟当人质。他躬身道:“陛下英明,光义年轻,正该去历练。”
郭荣笑了,指尖敲着地图:“你倒是大度。不过光义资历尚浅,还得你派些老部下辅佐。”
这话再明白不过——要把他在清流关的老底子抽走。赵匡胤没敢反驳,只能应下:“臣明日就调皇甫晖去清流关,协助光义。”
出了皇宫,赵普早已在宫门外等候。他是赵匡胤的幕僚,最懂人心。“将军,陛下这是要削您的兵权。”赵普递过一件披风,“清流关的兵是您的根基,皇甫晖一走,这根基就不稳了。”
赵匡胤裹紧披风,脚步没停:“我知道。但陛下有命,不能不从。”他顿了顿,“你去告诉皇甫晖,到了清流关,凡事听光义的,但兵权要牢牢抓在手里,尤其是那三千精兵,一个都不能少。”
赵普点头:“明白。只是将军,长此以往,不是办法。”
赵匡胤抬头望向皇宫的方向,宫墙高耸,像一座无形的牢笼。“等,”他吐出一个字,“等一个时机。”
这个时机没让他等太久。显德六年,郭荣亲征契丹,途中染重病,回京后没过多久就驾崩了,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
新帝年幼,朝政由太后符氏和宰相范质把持。朝堂上下人心浮动,不少将领都暗中联络赵匡胤——这乱世,只有手握兵权的人才能安稳。
赵匡胤的府邸夜夜灯火通明。王审琦、刘仁赡等人齐聚议事,赵普站在地图前:“如今主少国疑,正是咱们成事之时。清流关有皇甫晖和光义镇守,滁州、扬州是咱们的地盘,禁军里半数都是咱们的人,只要一声令下,汴梁唾手可得。”
皇甫晖的信使刚从清流关赶来,带来消息:“光义将军说,清流关的兵已备好,随时可以驰援汴梁。”
赵匡胤没说话,只是盯着地图上的清流关。那里有他的第一把刀,第一群兄弟,第一块地盘。正是那关隘下的血与火,让他走到了今天。
“再等等。”赵匡胤终于开口,“得师出有名。”
第八章陈桥兵变:黄袍上的龙纹
显德七年正月,边关传来急报——契丹和北汉联军入侵,请求朝廷火速派兵支援。符太后慌了神,连忙召范质商议。
范质一咬牙:“只能派赵匡胤出兵。”
旨意传到赵匡胤府邸时,他正在和赵普下棋。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终于来了。”赵匡胤拿起一枚“帅”,放在棋盘中央。
大军出征那日,汴梁城的百姓挤在路边送行。赵匡胤骑着枣红马,穿着亮银色盔甲,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禁军。队伍走到陈桥驿时,天色已晚,赵匡胤下令扎营休整。
入夜,军营里突然响起喧哗声。赵普带着几个将领冲进中军大帐,手里捧着一件明黄色的黄袍:“将军!主少国疑,百姓苦盼明主!您若不称帝,我们就散伙!”
赵匡胤“大惊”,连连后退:“你们这是谋反!我不能答应!”
“将军若不答应,我们今日就死在您面前!”将领们齐齐跪倒,黄袍扔在了赵匡胤身上。
帐外的士兵们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声震彻夜空,连远处的汴梁城都能听见。赵匡胤“无奈”地叹了口气,披上黄袍:“既然如此,我便顺天意、从民心。但你们要记住,进城后不许扰民,不许伤害太后和幼主,违者斩!”
“遵旨!”
次日清晨,大军调转方向,回师汴梁。守城门的将领早已接到消息,打开城门迎接。范质、王溥等宰相被堵在朝堂上,见赵匡胤身披黄袍,脸色煞白。
“赵匡胤!你……你竟敢谋反!”范质气得浑身发抖。
赵匡胤摘下头盔,躬身道:“我本无意称帝,奈何将士们逼迫。但请放心,我会善待太后和幼主,保后周宗室平安。”
话已至此,再无挽回余地。范质等人只能跪地臣服:“吾皇万岁!”
当日,赵匡胤在崇元殿登基,改国号为“宋”,定都汴梁。登基大典上,他望着阶下的文武百官,忽然想起清流关下的那个寒夜——那时他还只是个校尉,手里只有一把锈刀,如今却坐上了龙椅。
分封功臣时,赵光义被封为晋王,皇甫晖镇守清流关,加封为节度使,王审琦、刘仁赡等人皆有重赏。赵普站在一旁,低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