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御赐空函(3 / 4)

加入书签

沉默了半晌:“把他们手里的东西还回去,各打五十军棍,贬为庶民。念在他们攻城有功,饶他们一命。”

潘美愣了一下:“曹帅,您之前说……”

“陛下的密函是为了严明纪律,不是为了多杀人,”曹彬打断他,“城已破,李煜已降,要是再斩将士,会让人心寒。我们是来平定江南的,不是来屠城的。”

潘美这才明白过来,点点头,让人把那几个将士带下去处置。百姓们见将士们不抢掠,还帮着维持秩序,纷纷拿出家里的粮食和酒,送到营中。曹彬让将士们一一收下,却坚持要给钱,百姓们不肯收,他就让人把钱偷偷放在百姓的家里。

第四章凯旋宴上拆空函

开宝八年正月,曹彬带着大军,押着李煜回汴京。太祖亲自到城门迎接,看到曹彬身上的锦袍还是出征前那件,忍不住笑道:“曹彬,你平定江南,立了大功,怎么还穿这么旧的袍子?”

曹彬跪下磕头:“陛下,末将是来打仗的,不是来享乐的。这袍子能穿,就不用换。”

太祖哈哈大笑,扶起他:“好!朕赏你黄金千两,锦缎百匹,再赐你一座府邸。潘美和其他将士,也都有赏赐。”

当天晚上,太祖又在讲武殿设宴,为将士们接风。殿内的炭盆比上次更旺,酒桌上的菜也更丰盛,有江南运来的鲜鱼,还有西域进贡的葡萄。

“曹彬,”太祖端着金樽,看着坐在下首的曹彬,“这次平定江南,你立了头功。那封密函,你用了几次?”

曹彬赶紧起身,撩袍跪在御榻前,从怀里掏出那个牛皮函,函上的朱砂印还完好无损。他双手把函递给太祖:“陛下,托您的福,大军途中纪律严明,没有将士违令,这函一直没拆开过。”

满殿将士都好奇地盯着那封函,潘美更是伸长了脖子,想看看里面到底写了什么。太祖接过函,手指摩挲着函口,忽然笑了:“既然没拆开过,那今天就在这里拆开,让大家看看朕当时写了什么。”

他伸手拆开函口的朱砂印,从里面抽出一张纸——纸上干干净净,连一个字都没有,就是张白纸。

殿内瞬间静下来,潘美瞪大了眼睛,手里的酒杯差点掉在地上。其他将士也都愣住了,有的张着嘴,有的互相使眼色,脸上满是惊讶。

“陛下,这……这是怎么回事?”有个武将忍不住问,声音都有些发颤。

太祖把白纸举起来,对着烛光晃了晃,笑道:“朕要是真写了处置之法,曹彬要是真斩了潘美或者其他将领,你们会不会觉得曹彬权力太大,连朕的亲信都敢斩?要是曹彬不斩,你们又会觉得朕的密函不管用,以后更不把军规放在眼里。”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满殿将士:“这张白纸,看似没用,却比真写处置之法管用。曹彬知道,他要是真敢斩将,朕就算表面不说,心里也会有想法;你们知道,曹彬手里有朕的密函,就算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也不敢违令。这就是规矩,是朕给你们的规矩,也是给曹彬的规矩。”

曹彬跪在地上,这才彻底明白太祖的心思。他之前以为密函是约束将士的,现在才知道,这密函更是约束他的——太祖既要他管好军队,又不能让他拥兵自重,这张白纸,把皇权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潘美站在旁边,后背惊出一身冷汗。他想起出征前的担心,想起途中的谨慎,原来都是太祖算计好的。这张白纸,比真的斩令更吓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里面到底有没有写你的名字,只能乖乖遵守纪律,不敢有半点差错。

“陛下英明!”满殿将士齐刷刷地跪下,声音比出征时更响亮。曹彬也跟着磕头,心里对太祖多了几分敬畏——这天下,能把人心和权力看得这么透的,也就只有眼前这位皇帝了。

太祖让大家起来,又端起金樽:“来,喝酒!江南已定,接下来,我们还要统一全国,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安稳日子。你们只要遵令行事,朕绝不会亏待你们。”

将士们纷纷端起酒杯,这次的酒喝得格外痛快。潘美敬了曹彬一杯,小声说:“曹帅,还是您聪明,没拆开那函。要是早知道是白纸,我当初也不用那么害怕了。”

曹彬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就算早知道是白纸,他也会像之前那样做——太祖要的不是密函里的内容,是将士们的敬畏,是皇权的威严。这张白纸,比任何斩令都管用,因为它让所有人都明白,皇权永远在高处,容不得半点逾越。

第五章皇权无声镇四方

宴会结束后,曹彬拿着太祖赏赐的黄金和锦缎,回到了新赐的府邸。亲兵帮着收拾东西,看到那封牛皮函还放在桌上,忍不住问:“将军,这函里是张白纸,您还留着它干嘛?”

曹彬拿起函,仔细收好,放进木匣里:“这不是普通的白纸,是陛下的心思,是大宋的军规。我留着它,是要提醒自己,不管立了多大的功,都不能忘了本分,不能越过皇权的边界。”

亲兵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身去收拾其他赏赐。曹彬走到窗边,望着皇宫的方向,夜色里,宫城的轮廓隐约可见,像一头沉睡的雄狮。他想起白天在讲武殿,太祖展开白纸时的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