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御赐空函(4 / 4)
景——满殿将士的惊讶,潘美的后怕,还有太祖那胸有成竹的笑容。那一刻,他才算真正看懂了这位皇帝:太祖要的从不是靠杀戮立威,而是靠无形的皇权,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遵守规矩。
几日后,太祖在朝堂上论功行赏,封曹彬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政;潘美为宣徽北院使,继续领兵驻守边疆。其他将士也各有封赏,朝堂上下一片欢腾。散朝后,太祖单独留下曹彬,两人在御花园里散步。
“曹彬,”太祖指着园里的松树,“你看这松树,长得直,是因为它的根扎得深,枝干不敢乱长。这大宋的江山,就像这松树,朕是根,你们是枝干,只有你们都守着本分,江山才能稳固。”
曹彬躬身道:“陛下教诲,末将铭记在心。以后不管做什么,都绝不会越过规矩半步。”
太祖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上面刻着“忠勇”二字:“这块玉佩赏你,既是对你平定江南的奖赏,也是提醒你,忠君不仅要勇,更要懂分寸。”
曹彬双手接过玉佩,贴身戴好。他知道,这块玉佩和那封空函一样,都是太祖对他的警示——皇权可以给你荣耀,也可以随时收回,只有永远保持敬畏,才能守住自己的位置。
潘美离京赴任前,特意去拜访曹彬。他看到曹彬把那封空函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忍不住问:“曹帅,您还把这空函当宝贝呢?现在大家都知道里面是白纸了,还有什么用?”
曹彬指着空函,认真地说:“正因为大家都知道是白纸,它才更有用。你想想,以后你手下的将士要是敢违令,你就跟他们说,当年太祖给我一封空函,就能让十万大军守规矩,现在我手里有陛下的圣旨,你们要是敢乱来,后果比那空函里写的还严重。”
潘美恍然大悟,拍了拍大腿:“还是曹帅想得周到!末将这就记下,以后治军,就用这个法子!”
潘美走后,曹彬拿起空函,轻轻抚摸着函面。他忽然想起在金陵城,那个拿了红薯的小兵——要是当时他真的拆开空函,看到里面是白纸,会怎么做?或许还是会饶了那小兵,因为太祖要的不是斩人,是让所有人都知道,规矩不能破,皇权不能违。
日子一天天过去,曹彬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兢兢业业,不管处理什么军政大事,都会先请示太祖,从不敢擅自做主。有次边境传来急报,契丹入侵,将士们请求立刻出兵,曹彬却坚持要等太祖的圣旨,哪怕多等了三日,也不肯先调兵。太祖知道后,不仅没责怪他,还在朝堂上表扬他:“曹彬懂规矩,朕放心把军政交给你。”
其他大臣见曹彬如此,也都不敢越权行事。大宋的朝堂渐渐变得井然有序,将士们守纪律,百姓们安居乐业,江南一带更是一片繁荣——当年大军平定江南时,因为纪律严明,没伤害一个百姓,没抢掠一间房屋,百姓们都感念大宋的好,主动纳税,支持朝廷。
开宝九年,太祖驾崩,太宗赵光义继位。曹彬作为老臣,继续辅佐太宗。有次太宗问他:“当年太祖给你的那封空函,你还留着吗?”
曹彬点点头,从怀里掏出木匣,打开给太宗看:“陛下,这空函不仅是太祖的遗物,更是大宋的规矩。臣一直留着,就是要提醒自己,提醒后人,不管朝代怎么变,皇权的规矩不能变,臣子的本分不能变。”
太宗看着空函,感慨道:“父皇真是英明!用一张白纸,就镇住了十万大军,稳住了江南。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啊!”
后来,曹彬把这封空函传给了儿子曹玮。曹玮长大后也成了大将,驻守西北边境,每次出征前,都会把空函拿出来给将士们看:“当年我父亲靠这封空函,平定江南,没伤一个百姓。现在我带你们出征,也要守规矩,谁敢违令,就算没有斩令,我也会按军法处置!”
将士们看着空函,想起曹彬的威名,都不敢有半点懈怠。曹玮驻守西北多年,打了无数胜仗,却从没有将士敢抢掠百姓,西北一带的百姓都称他为“曹青天”。
那封空函,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去。后来虽然遗失在战乱中,但“太祖御赐空函”的故事,却在大宋的将士和百姓中流传开来。人们说起这个故事,都会感叹太祖的智慧——真正的皇权,不是靠严刑峻法,不是靠杀戮立威,而是靠无形的规矩,靠人心的敬畏,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遵守,让江山永远稳固,让百姓永远安宁。
就像汴京城外的汴水,不管流了多少年,都记得开宝七年的秋天,有一封没有字的密函,跟着十万大军南下,平定了江南,也稳住了大宋的江山。那封空函里,装的不是斩令,是太祖的心思,是大宋的规矩,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皇权智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