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宝梵寺墨辩(4 / 6)

加入书签

轻时学王羲之,后来又学颜真卿、柳公权,再后来走南闯北,见了百姓的生活,字里才多了些烟火气。鲁直、穆父,你们也一样,多互相学习,多体验生活,字自然会越来越好。”

黄庭坚和钱穆父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钱穆父拿起一张宣纸,铺在桌上:“鲁直,不如咱们今天再写一幅字,就写同一首诗,让大家评评,看看咱们这几个月的进步。”

黄庭坚欣然应允:“好!就写子瞻兄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既有文人的清雅,又有百姓的情怀,正好适合咱们。”

两人各自磨墨铺纸,拿起笔开始书写。黄庭坚的笔锋比之前沉稳了许多,“明月几时有”几个字写得灵动却不失古雅,墨色浓淡相宜,少了些之前的急躁,多了些蕴藉;钱穆父的字则比之前多了些烟火气,“但愿人长久”几个字写得温暖柔和,不再像以前那样冷冰冰的,多了些人情味。

两人写完,把字挂在墙上。众人围过来看,纷纷称赞。老学者指着黄庭坚的字:“鲁直这字进步不小啊!少了些烟火气的浮躁,多了些古雅的沉稳,好!”又指着钱穆父的字,“穆父这字也有进步,多了些烟火气的温暖,不再像以前那样飘在空中,好!”

苏轼也走上前,仔细看着两幅字,笑着说:“看来你们俩这几个月没少下功夫。鲁直的字有了雅韵,穆父的字有了烟火气,再继续下去,定能成为书法名家。”

书会一直持续到傍晚,众人纷纷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互相交流学习,气氛十分热烈。散会时,苏轼把黄庭坚和钱穆父叫到身边:“再过几天,就是上元节了,汴京城会举办灯展,到时候咱们再找个地方,好好聊聊书法,怎么样?”

黄庭坚和钱穆父都点头答应:“好!到时候咱们再好好切磋切磋。”

上元节这天,汴京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苏轼、黄庭坚、钱穆父约在城南的一家酒楼上,一边赏灯,一边喝酒聊天。酒楼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有兔子灯、荷花灯、走马灯,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黄庭坚喝了口酒,指着楼下的一盏走马灯:“你们看那盏走马灯,上面画着百姓的生活场景,有耕田的、织布的、读书的,既好看又亲切,这不就像书法里的烟火气吗?”

钱穆父也指着一盏荷花灯:“那盏荷花灯也不错,花瓣清雅,灯芯明亮,既有雅韵又不失灵动,这不就像书法里的雅正吗?”

苏轼笑着说:“你们俩现在倒是能从生活里看出书法的道理了。其实生活处处是书法,百姓的劳作、山水的景色、节日的热闹,都能融入字里,让字既有雅韵又有烟火气。”

三人一边赏灯,一边聊书法,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临走时,黄庭坚拿出一幅自己写的字,递给钱穆父:“穆父兄,这是我最近写的《松风阁诗》,你看看,还有没有之前的俗气?”

钱穆父接过字,仔细看了看,笑着说:“比之前好多了!松风的清雅和人间的烟火气都在字里了,好字!我也写了一幅字,给你看看。”说着,也拿出一幅自己写的字递给黄庭坚。

两人互相交流着,苏轼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的身影,心里十分欣慰。

这场关于书法雅俗的争论,不仅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反而让他们在书法上有了更大的进步,这就是书法的魅力,也是文人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意义。

第四章江南行旅悟墨道

元佑三年暮春,苏轼奉命前往江南巡查水利,黄庭坚和钱穆父正好有空,便一同前往。三人沿着汴河顺流而下,一路上欣赏着江南的美景,也不忘交流书法心得。

船行至苏州,三人上岸游览。苏州的园林小巧玲珑,景色宜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相映成趣。在拙政园的听雨轩里,三人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雨景,听着雨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十分惬意。

黄庭坚指着窗外的荷叶:“你们看这荷叶,下雨时,雨水落在上面,滚来滚去,却不会沾湿荷叶,这多像书法里的笔锋,既要灵动,又要沉稳,不能拖泥带水。”

钱穆父点头:“说得好!这荷叶的清雅,雨水的灵动,还有周围的亭台楼阁,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雅俗共赏的美景,书法也该如此,既要清雅,又要灵动,还要有生活的气息。”

苏轼笑着说:“你们俩现在对书法的理解越来越深了。其实书法和生活是相通的,生活里的美景、趣事、感悟,都能融入书法里,让字更有生命力。”

三人在苏州停留了几日,游览了各大园林,也拜访了当地的书法名家。在一位老书法家的家里,他们看到了一幅王羲之的真迹,虽然只是残卷,却依旧能看出王羲之笔法的飘逸和灵动。

老书法家指着残卷说:“王羲之的字之所以被称为‘书圣’,就是因为他的字既有雅韵,又有烟火气。他的《兰亭序》,写的是文人的聚会,却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曲水流觞’的乐趣,‘天朗气清’的美景,都在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黄庭坚和钱穆父听得十分认真,不时点头附和。离开老书法家的家后,黄庭坚感慨道:“原来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