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宝梵寺墨辩(5 / 6)
既有文人的清雅,又有百姓的烟火气。以前我总想着让字更贴近百姓,却忽略了雅韵;穆父兄总想着让字更清雅,却忽略了烟火气,现在看来,我们都走了极端。”
钱穆父也感慨道:“是啊!以后我们要多向王羲之学习,把雅韵和烟火气结合起来,写出更好的字。”
三人继续南下,来到了杭州。杭州的西湖景色秀丽,三面环山,一面濒城,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三人乘船游览西湖,看着湖边的柳树、盛开的桃花,还有远处的雷峰塔,心情十分舒畅。
苏轼指着西湖的景色:“你们看这西湖,既有山水的清雅,又有百姓的烟火气。湖边的亭台楼阁是文人赏景的地方,湖边的渔船、茶楼是百姓生活的地方,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让西湖这么美。书法也一样,只有把雅韵和烟火气结合起来,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字。”
黄庭坚拿起笔,在船上的一张宣纸上写了起来。他写的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的字既有西湖山水的清雅,又有百姓生活的烟火气,笔锋灵动,墨色浓淡相宜,把西湖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悟都融入了字里。
钱穆父也拿起笔,写了一首自己即兴作的诗:“西湖三月春正好,桃花柳绿映碧波。文人百姓同赏景,雅俗共融乐逍遥。”他的字比之前更加温暖,烟火气和雅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样高冷。
苏轼看着两人的字,笑着说:“你们俩现在的字,都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真是太好了!以后咱们要多出来走走,多看看生活的美景,多体验百姓的生活,让书法更有生命力。”
三人在杭州停留了十几天,除了巡查水利,就是游览西湖,交流书法心得。离开杭州时,三人都觉得收获满满。
这次江南之行,不仅让他们欣赏到了江南的美景,更让他们对书法的雅俗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对他们以后的书法创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章翰墨流芳传千古
元佑四年秋,苏轼、黄庭坚、钱穆父回到汴京。经过江南之行的感悟和交流,三人的书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京城的文人墨客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年轻的文人都纷纷向他们请教书法心得,希望能学到他们的书法技巧。
为了更好地传承书法文化,三人决定在翰林院举办一场书法培训班,招收年轻的文人,传授他们书法技巧和对雅俗的理解。培训班一开,就吸引了很多年轻的文人前来报名,场面十分火爆。
在培训班上,苏轼主要传授书法的基础技巧和对生活的感悟,告诉学员们要多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景和趣事融入书法里;黄庭坚主要传授如何在书法中体现烟火气,告诉学员们要贴近百姓生活,让书法更亲切;钱穆父主要传授如何在书法中体现雅韵,告诉学员们要学习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学员们都学得十分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人也耐心地一一解答。在他们的指导下,学员们的书法进步很快,很多学员的字都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一年后,培训班的学员们举办了一场书法展,展出了他们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既有雅韵,又有烟火气,得到了京城文人墨客的一致好评。很多百姓也前来参观,看着这些亲切又清雅的字,纷纷称赞:“这些字写得真好!既好看又好懂,不像有些字,看着就费劲。”
苏轼、黄庭坚、钱穆父看着学员们的进步,心里十分欣慰。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书法文化的传承有了希望。
元佑六年,苏轼被贬谪到惠州。离开汴京时,黄庭坚和钱穆父前来送行。三人在城外的一家小酒馆里,喝着酒,聊着天,依依不舍。
黄庭坚拿出一幅自己写的字,递给苏轼:“子瞻兄,这是我最近写的《寄黄几复》,送给你做个纪念。以后你在惠州,要是想我们了,就看看这幅字。”
钱穆父也拿出一幅自己写的字:“子瞻兄,这是我写的《兰亭序》节选,希望你在惠州也能保持对书法的热爱,写出更好的字。”
苏轼接过两人的字,心里十分感动:“多谢你们!我在惠州一定会好好练字,等我回来,咱们再一起交流书法心得。”
苏轼到了惠州后,虽然生活艰苦,却依旧没有放弃书法。他在惠州的白鹤峰上建了一座房子,取名为“东坡居士”,每天在这里读书、练字,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和书法作品。他的字在惠州流传甚广,百姓们都很喜欢,很多人都把他的字挂在家里,作为珍藏。
黄庭坚和钱穆父在汴京也没有忘记苏轼,经常写信给他,交流书法心得和生活感悟。三人的友谊,在书法的连接下,变得更加深厚。
后来,苏轼又被贬谪到儋州,黄庭坚和钱穆父也相继被贬谪到不同的地方。虽然他们天各一方,却依旧坚持着对书法的热爱,用书法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和感悟。他们的书法作品,既有雅韵,又有烟火气,成为了宋代书法的代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多年后,当人们提起宋代的书法,总会想起苏轼、黄庭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