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新政风雨:谁向范仲淹泼了脏水(4 / 5)
钱,邓州的府库早就空了。范仲淹召集乡绅富商开会,说明修渠的好处,富商们却支支吾吾,有人甚至说:“大人,不是我们不愿出钱,只是怕这钱花了,渠却修不起来。”
范仲淹没多说,第二天就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了工具和粮食。他亲自带着衙役和自愿前来帮忙的百姓,在湍河岸边破土动工。春寒料峭,他踩着冰水勘测河道,手上磨出了血泡,却每天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
百姓们被感动了,纷纷自带干粮来帮忙。乡绅富商们见状,也主动捐钱捐物。原本预计要一年才能修完的水渠,半年就修成了。当湍河的水顺着水渠流进干涸的田地时,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给这条渠取名“范公渠”。
水渠修好后,范仲淹又开始整顿吏治。邓州有个知县,仗着是章得象的远房亲戚,在任上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范仲淹查实他的罪证后,不顾章得象的求情,坚决把他弹劾罢免了。
这件事让邓州的官员们收敛了许多,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们安居乐业,纷纷说:“要是天下的官都像范大人这样,咱们就有好日子过了。”
这天,范仲淹正在府衙处理公务,欧阳修派人送来一封信。信里说,开封的新政已经基本停滞,支持新政的官员大多被排挤,章得象成了新的宰相,正在到处搜集他的“罪证”。
范仲淹看完信,默默放在一边,继续批阅公文。他知道,自己虽然离开了开封,但那些反对新政的人并没有放过他。可他现在没时间想这些,邓州的百姓还等着他做事呢。
他拿起一份卷宗,上面说州学的校舍破旧,孩子们只能在破庙里上课。范仲淹立刻起身:“备车,去州学看看。”
到了州学,只见十几间土坯房歪歪扭扭,窗户糊着破纸,寒风直往里灌。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却还在大声读书。
范仲淹心里一酸,对教书先生说:“这校舍必须修。钱不够,我来想办法。”
他回去后,不仅拿出自己的俸禄,还写信给富弼、欧阳修等人求助。很快,各地的捐款就送来了。范仲淹亲自监督施工,不到三个月,崭新的校舍就建好了,还建了藏书楼,添置了桌椅。
开学那天,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传出很远。
范仲淹站在窗外,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样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第七章谣言再起风波
庆历六年的秋天,邓州迎来了大丰收。百姓们提着新收的粮食,送到府衙感谢范仲淹。范仲淹把粮食都分给了孤寡老人和贫困学子,自己一点也没留。
可就在这时,开封传来消息,说章得象等人正在弹劾他,说他在邓州“结党营私”,用捐款中饱私囊,还说他建州学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
谣言很快传到了邓州,有人开始怀疑范仲淹。有个乡绅听信谣言,跑到府衙质问范仲淹:“范大人,你是不是真的把捐款贪污了?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建校舍?”
范仲淹没有生气,带着他去看州学的账目,一笔一笔地给他解释捐款的去向。账目清清楚楚,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乡绅看完,羞愧地低下了头:“是我听信谣言,错怪大人了。”
范仲淹摆摆手:“没关系。谣言止于智者,只要咱们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别人说闲话。”
可谣言并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有人说他要在邓州起兵谋反,还有人说他和西夏暗中勾结,准备里应外合。这些谣言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开始恐慌。
一天晚上,范仲淹正在灯下批阅公文,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喧哗声。他出去一看,只见一群人举着火把,围在府衙门前,嘴里喊着“打倒奸贼”“赶走范仲淹”。
为首的是个外地来的游医,拿着一张伪造的“密信”,说这是从范仲淹府里搜出来的,上面写着要和西夏勾结。百姓们被煽动起来,情绪激动,眼看就要冲进府衙。
“大家冷静一下!”范仲淹站在台阶上,大声说,“这信是假的!我范仲淹一生忠君爱国,怎么可能勾结西夏?”
“谁信你的鬼话!”游医举着密信,“有本事你把信拿去对质!”
“好!我就拿去对质!”范仲淹一把夺过密信,“这信的笔迹模仿得再像,也瞒不过行家。明天我就请开封府的笔迹专家来鉴定,让大家看看这到底是不是我的亲笔信!”
百姓们犹豫了,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这时,那个之前质问范仲淹的乡绅站出来说:“我相信范大人!这几年他为邓州做了多少好事,大家都看在眼里,他不可能是奸贼!”
“对!范大人修水渠、建州学,都是为了咱们百姓!”
“这游医是外地来的,说不定是故意来捣乱的!”
人群的态度渐渐转变,有人开始怀疑游医。游医见势不妙,转身想跑,却被愤怒的百姓抓住了。
“把他送到官府!”有人喊道。
“让他说出是谁指使的!”
范仲淹让人把游医带回府衙审问。经过连夜审讯,游医终于招了,说是受开封来的一个“王大人”指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