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新政风雨:谁向范仲淹泼了脏水(3 / 5)

加入书签

低声音,“识相的就主动请辞,不然下次泼的就不是粪水了。”

范仲淹没理他,径直走进正殿。宋仁宗正对着一堆奏折发愁,看到他进来,叹了口气:“希文,你看这些奏折,全是弹劾你的。说你搞新政让官场动荡,百姓不安……”

“陛下可看了包拯的查案奏报?”范仲淹递上供词,“夏竦和王拱辰为了私利,不惜制造冤案、杀人灭口,这些人才是动摇国本的罪魁祸首!”

宋仁宗看着供词,眉头越皱越紧:“夏竦是三朝元老,王拱辰是御史中丞……希文,这事能不能……”

“陛下!”范仲淹往前一步,声音铿锵,“若因他们是高官就不追究,那新政还有何意义?朝廷法度还有何威严?百姓还会信我们吗?”

正说着,富弼和欧阳修也进来了,身后跟着一群支持新政的官员。“陛下,臣等愿为范仲淹作证!”富弼高举奏折,“新政是为了富国强兵,不是为了私利!”

官员们纷纷附和,正殿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宋仁宗看着眼前的局面,突然一拍龙椅:“好!朕就信你一次!包拯,立刻查办夏竦和王拱辰!”

范仲淹松了口气,却没看到夏竦正躲在殿柱后,用阴鸷的眼神盯着他。

第五章最后的疯狂反扑

夏竦和王拱辰被抓的消息传开,开封城的百姓拍手称快。范仲淹趁机加快新政推行,清查土地、整顿吏治,各地的贪官污吏纷纷落马。

可平静没持续多久,边境突然传来急报——西夏大举进攻,守将说军中缺粮,请求朝廷速发粮草。范仲淹看到奏报,立刻察觉到不对劲,上个月刚调拨过粮草,怎么会缺?

他正准备派人去查,欧阳修匆匆进来:“大人,不好了!夏竦在狱中自尽了!”

范仲淹一愣:“自尽?怎么死的?”

“说是用腰带勒死的,还留下遗书,说被你诬陷,含冤而死。”欧阳修递过遗书,“现在朝堂上议论纷纷,说你为了推行新政,逼死元老重臣。”

范仲淹看着遗书,笔迹模仿得极像,但他认得夏竦的笔迹,这明显是伪造的。“查狱卒!肯定是有人故意制造假象!”

话音刚落,太监又来传旨,说陛下召他即刻进宫。范仲淹心里咯噔一下,预感不妙。

进宫后,只见宋仁宗脸色铁青,案上摆着夏竦的“遗书”。“希文,夏竦好歹是元老,你怎么能把他逼到绝路?”

“陛下,这遗书是伪造的!”范仲淹急忙解释,“夏竦是畏罪自杀,想借此陷害臣!”

“够了!”宋仁宗猛地拍案,“边境急报,说你推行新政削减军费,导致粮草不足,西夏才敢来犯!现在夏竦死了,边境又告急,你说怎么办?”

范仲淹刚要说话,章得象突然站出来:“陛下,臣看不如暂停新政,召回范仲淹,让韩琦将军主持边防,或许能平息事态。”

官员们立刻分成两派,争吵起来。范仲淹看着宋仁宗动摇的眼神,心里凉了半截。他知道,这又是一个陷阱,可他没有证据。

就在这时,包拯闯了进来,手里举着一份供词:“陛下!查到了!夏竦是被狱卒勒死的,那狱卒是王拱辰的亲信!还有边境急报也是假的,是夏家旧部伪造的,目的就是逼陛下罢黜范大人!”

宋仁宗看着供词,又看看章得象惊慌的表情,终于明白过来。“把王拱辰的亲信都抓起来!彻查边境粮草!”

真相大白后,支持新政的官员纷纷上奏,请求严惩幕后黑手。可宋仁宗却只是把王拱辰流放,对其他涉案官员从轻发落,还下旨暂停了部分新政措施。

范仲淹知道,陛下是怕了,怕新政再引发动荡。他回到府衙,看着墙上的《岳阳楼记》手稿,突然觉得很累。

深夜,欧阳修来见他,带来一壶酒。“大人,听说陛下要调你去邓州任职。”欧阳修给范仲淹倒酒,“这是明升暗降啊。”

范仲淹举杯一饮而尽:“去哪都一样。只要新政能留下几分,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就够了。”

他不知道的是,此刻的相府里,章得象正对着夏竦的牌位冷笑:“你虽然死了,但目的达到了。范仲淹离开了开封,新政也就成了空谈。”

窗外的月光照进空荡的府衙,范仲淹看着案上的卷宗,轻轻叹了口气。

向他“泼粪”的从来不是哪个人,而是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是千百年来难以撼动的积弊。

第六章邓州的新生

庆历五年的春天,范仲淹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邓州。马车刚进城门,就看到百姓们站在路边迎接,手里捧着热茶和干粮。

“范大人,您可来了!”一个白发老者上前握住他的手,“我们听说您要来,都盼着您能给邓州带来新气象。”

范仲淹看着百姓们真诚的笑脸,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他住进简陋的官衙,第二天就带着衙役下乡考察。邓州多山地,土地贫瘠,百姓们靠天吃饭,遇到灾年就只能逃荒。

“要修水利。”范仲淹站在干涸的河床边,对随从说,“把湍河的水引过来,灌溉两岸的田地。”

可修水利需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