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考场风云:大宋科举防弊录(4 / 7)
今天的成就,不仅靠自己的努力,更靠朝廷的公平选拔制度。
第五章制度背后
成为新科进士后,赵安被授予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在吏部担任文书工作。虽然官职不高,但他很珍惜这个机会,工作认真负责,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
在吏部工作期间,赵安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关于科举制度的文件和资料,对朝廷的防弊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发现,除了之前经历的搜查、誊录、复试等环节,朝廷还制定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规定,从源头上堵住作弊的漏洞。
这天午后,赵安在整理旧档时,发现了一本《贡院条制》,里面详细记载了科举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他好奇地翻开来看,越看越心惊,原来科举防弊的学问竟如此深奥。
书中记载,早在开考前三个月,朝廷就会选派各地官员组成“搜检官”,专门负责考前的准备工作。搜检官要对贡院进行彻底清查,所有号舍的墙壁、桌椅都要仔细检查,哪怕发现一个细小的孔洞都要立刻封堵。有一年江南贡院,搜检官在号舍的床板夹层里搜出了三十多篇预先写好的范文,后来查明是前一年考生藏下的,由此朝廷便立下规矩,每次开考前必须更换所有床板。
赵安还看到关于“锁院”制度的记载。主考官和副考官一旦被任命,就要立刻进入贡院居住,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直到考试结束、成绩公布才能出来。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私下接触、泄露试题的可能。书中还记载了庆历年间的一桩案子,有位考官偷偷将试题写在糕点里传出贡院,结果被巡逻的卫兵发现,不仅考官被革职查办,连带那名考生也被流放三千里。
正看得入神,吏部侍郎曾公亮走了进来。他看到赵安在看《贡院条制》,笑着问道:“赵安,对科举制度感兴趣?”
赵安连忙起身行礼:“回大人,属下正在学习朝廷的科举制度,对其中的防弊措施深感敬佩。”
曾公亮点点头:“不错,我大宋科举之所以能选拔出众多人才,靠的就是这些严格的制度。你可知,为了防止誊录官作弊,朝廷又加了一道‘对读’程序?”
赵安摇摇头:“属下不知,请大人赐教。”
“誊录官用朱笔抄写试卷后,还要有对读官用黄笔对照原卷进行核对,确保一字不差。”曾公亮解释道,“若是发现错漏,誊录官和对读官都要受罚。去年开封府的科举,有份试卷被誊错了三个字,结果誊录官被杖责二十,对读官也被降了职。”
赵安听得咋舌:“朝廷的制度竟如此严格。”
“不严不行啊。”曾公亮叹了口气,“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根本,若是出了舞弊之事,不仅会埋没真正的人才,还会动摇朝廷的根基。你还记得嘉佑元年的科场案吗?”
赵安点点头:“属下略有耳闻,听说那年有考生买通考官,篡改了试卷名次。”
“正是。”曾公亮脸色凝重起来,“那年有个考生叫刘几,仗着家里有权有势,买通了阅卷官,把自己的试卷评为第一。后来复试时,欧阳大人发现他的文风浮夸,与初试时大相径庭,起了疑心,仔细一查才发现了舞弊行为。结果刘几被取消资格,流放岭南,那名阅卷官也被削职为民,永不录用。”
赵安这才明白,原来每一项制度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桩桩舞弊案件和朝廷的苦心。他看着《贡院条制》上密密麻麻的条文,忽然觉得这些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里面不仅有朝廷的智慧,更有无数读书人的命运。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安又接触到了更多关于科举防弊的细节。他发现考生进入贡院时,不仅要搜查身体和考篮,连携带的蜡烛都要经过检查,防止有人在蜡烛里藏夹带。有一年真州科举,有考生把经文刻在指甲盖上,结果被搜检官发现,当场取消了考试资格。
他还了解到,朝廷为了防止考官偏袒同乡,实行了“别头试”制度。如果考官有亲戚参加考试,必须回避,由其他考官负责阅卷。真宗年间,有位考官隐瞒了与考生的亲戚关系,被人揭发后,不仅自己被罢官,连他推荐的考生也被取消了成绩。
这天,赵安奉命去贡院送文件,正好赶上新一轮科举的搜检工作。他看到搜检官们正在对考生进行严格的检查,有的考生因为穿了件有夹层的长衫,被要求当场脱下来检查;有的考生带的砚台被怀疑有问题,被搜检官敲碎了查看。虽然过程严格,但考生们都很配合,没有人抱怨。
赵安走到一个搜检点,看到一个老秀才正被搜查。老秀才头发花白,背有些驼,考篮里除了笔墨纸砚,只有几个干硬的窝头。搜检官仔细检查了他的长衫和考篮,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就让他进去了。老秀才走进贡院时,还回头对搜检官作了个揖,脸上带着理解和感激的笑容。
赵安看着这一幕,心里忽然明白了。朝廷的防弊制度虽然严格,但并不是为了刁难考生,而是为了给所有考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只有杜绝了舞弊行为,才能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不管他出身贫寒还是富贵。
从贡院回来的路上,赵安路过一家书店,看到里面挤满了考生,都在购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