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考场风云:大宋科举防弊录(3 / 7)
再交给考官评阅。这样一来,考官就不知道试卷是谁写的,也就无法偏袒自己的门生故旧了。”
赵安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朝廷考虑得可真周到啊。”
“那是当然。”老生得意地说,“不仅如此,誊录的时候还有监考官监督,誊录完了还要和原卷核对,确保没有抄错。要是发现誊录官有作弊行为,严惩不贷!”
赵安心里暗暗佩服朝廷的智慧。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考官通过笔迹辨认考生、徇私舞弊的可能,保证了评卷的公平公正。
晚上,赵安躺在床板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了白天欧阳修巡视的情景,想起了誊录院的作用,心里对这次科举的公平性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就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第三天的考试是经义,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释。这也是赵安的强项,他准备充分,答题很顺利。
考试结束后,赵安把试卷交了上去,心里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他走出号舍,伸了个懒腰,感觉浑身轻松。看着周围的考生们,有的兴高采烈,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则在互相交流着考试心得,他心里感慨万千。
科举之路,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数考生寒窗苦读十年,只为了这几天的考试。而朝廷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也是煞费苦心,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防弊措施。
走出贡院大门,赵安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心里充满了期待。
第四章磨勘复试
离开贡院后,赵安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在汴京城找了家客栈住了下来,等待放榜的消息。等待的日子是漫长而煎熬的,他每天都在客栈里看书、写字,或者到汴京城的大街小巷逛逛,放松心情。
半个月后,放榜的日子终于到了。赵安一大早就赶到了贡院外,只见那里已经挤满了考生和看热闹的百姓。榜单贴在一面墙上,用红纸写着中榜考生的名字,密密麻麻的一大片。
赵安挤在人群中,眼睛紧紧盯着榜单,一个一个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他的心跳得飞快,手心都出汗了。找了半天,他终于在进士榜的中间位置看到了“赵安”两个字!
“我中了!我中了!”赵安激动得大喊起来,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十年寒窗,终于没有白费!
周围的考生和百姓纷纷向他道贺。赵安拱手道谢,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光明的前途,看到了家人幸福的笑容。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中榜之后,还有一道程序——磨勘复试。这是朝廷为了防止考官在评卷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舞弊行为而设立的。所有中榜的考生都要参加复试,由皇帝亲自选派的大臣进行再次考核。
复试的地点设在皇宫的崇政殿。赵安和其他中榜的考生一起,穿着崭新的官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皇宫。皇宫庄严肃穆,气势恢宏,让赵安心里充满了敬畏。
崇政殿里,几位大臣端坐在椅子上,神情严肃。为首的是宰相韩琦,旁边坐着欧阳修、富弼等名臣。赵安和其他考生按照名次依次站好,等待着复试的开始。
韩琦站起身,高声说道:“各位考生,恭喜你们通过了科举考试。但为了确保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人才,朝廷决定进行磨勘复试。希望你们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要让朝廷失望。”
说完,复试正式开始。试题由韩琦亲自宣读,是一道关于治国安邦的策论。赵安听了试题,略一思索,就有了头绪。他走到指定的位置,拿起毛笔,在试卷上认真地书写起来。
复试的气氛比贡院考试更加紧张。大臣们时不时地巡视着考生们的答题情况,目光锐利,让人心生敬畏。赵安全神贯注地答题,不敢有丝毫马虎。他把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对治国的建议都写了出来,希望能得到大臣们的认可。
时间一点点过去,复试结束了。考生们纷纷交上试卷,等待着最后的结果。赵安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通过复试。
几天后,复试的结果出来了。赵安顺利通过了复试,而且名次还往前提升了几位。他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激动得一夜没睡好。
通过复试后,还要进行唱名赐第仪式。在仪式上,皇帝会亲自召见中榜的考生,宣布他们的名次,并赐给他们相应的官职。赵安穿着官服,站在宫殿里,看着坐在龙椅上的宋仁宗,心里充满了激动和敬畏。
宋仁宗宣读了考生的名次,当读到赵安的名字时,他激动得浑身发抖,连忙跪下谢恩。宋仁宗对他勉励了几句,希望他以后能为官清廉,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
唱名赐第仪式结束后,赵安和其他新科进士一起走出皇宫。他们穿着官服,骑着高头大马,在汴京城的街道上游行,接受百姓们的祝贺。街道两旁挤满了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场面十分热闹。
赵安骑在马上,看着周围欢呼的百姓,心里感慨万千。
他想起了自己寒窗苦读的日子,想起了贡院里的严格考试,想起了朝廷为了保证科举公平公正所做的一切。
自己能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