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考场风云:大宋科举防弊录(5 / 7)

加入书签

最新的科举用书。他想起自己当年备考的日子,想起那些挑灯夜读的夜晚,心里感慨万千。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严格的防弊制度,像他这样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才有机会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回到吏部,赵安把自己的感悟写了下来,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朝廷的科举制度和防弊苦心。

科举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制度公平,总有一天,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

第六章考场新弊

转眼间,赵安在吏部工作已有两年。这两年里,他工作勤奋,为人正直,深得上司和同事的赏识。嘉佑四年,朝廷决定举行新一轮科举,赵安因为熟悉科举制度,被任命为贡院的巡考官,负责考场的纪律维护。

接到任命时,赵安既激动又紧张。他终于有机会亲身参与到科举考试中,为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想起自己当年参加科举的情景,暗暗发誓一定要严格执法,不让任何舞弊行为得逞。

科举开考前,赵安和其他巡考官一起,对贡院进行了彻底的清查。他们仔细检查了每个号舍的墙壁、桌椅、床板,封堵了所有可能藏东西的缝隙。还对贡院的卫兵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强调了考场纪律的重要性。

考试开始后,赵安每天都在号舍区巡逻,密切关注着考生们的动态。他看到有的考生奋笔疾书,有的考生凝神思索,有的考生因为紧张而手足无措,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然而,就在考试进行到第二天时,赵安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在巡逻时,看到一个考生总是时不时地抬头看窗外的老槐树,而且每次看的时间都很有规律。赵安心里起了疑心,不动声色地观察起来。

果然,没过多久,一只鸽子落在了老槐树上,嘴里还叼着一个小纸条。那考生看到鸽子,立刻假装去窗户边透气,趁巡考官不注意,飞快地从鸽子嘴里取下纸条,藏进了袖子里。

赵安心里一紧,立刻悄悄走了过去。当他走到那考生的号舍前时,那考生正慌慌张张地把纸条往嘴里塞。赵安大喝一声:“住手!”

那考生吓了一跳,纸条掉在了地上。赵安捡起纸条,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几首诗和几句经义,正是当天考试的重点内容。

“大胆!竟敢用飞鸽传书作弊!”赵安厉声说道,“跟我走!”

那考生吓得面如土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人饶命!我再也不敢了!”

赵安不为所动,把他押了出去。经过审讯得知,这考生名叫王二麻子,家里是开镖局的,专门训练了信鸽用来传递消息。他买通了贡院外的人,让他们根据试题内容传递答案。

这件事让赵安意识到,作弊手段也在不断翻新,朝廷的防弊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他立刻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主考官欧阳修,建议加强贡院周围的警戒,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欧阳修采纳了赵安的建议,立刻下令增派卫兵在贡院周围巡逻,射杀所有靠近贡院的鸟类,还在贡院的围墙上加设了铁丝网。同时,他还让人仔细调查王二麻子的同党,结果又揪出了三个用同样手段作弊的考生,都依法进行了严惩。

考试结束后,欧阳修专门召见了赵安,对他进行了表扬:“赵安,这次多亏了你细心观察,才发现了这起作弊案件。你做得很好,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

赵安连忙行礼:“大人过奖了,这是属下的职责所在。不过属下认为,随着作弊手段的不断翻新,我们的防弊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欧阳修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这次的飞鸽传书就是个新问题,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赵安想了想说:“属下认为,可以在贡院周围设立禁飞区,严禁任何鸟类靠近。同时,要加强对考生的身份核查,防止有人冒名顶替。另外,还可以借鉴‘誊录’制度,对考生的笔迹进行备案,防止有人请人代考。”

欧阳修听得连连点头:“好主意!你这些建议都很有价值,我会向朝廷禀明,完善科举制度。”

这次经历让赵安深刻认识到,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不断地与作弊行为作斗争。

只要有利益的诱惑,就会有人铤而走险,而朝廷的防弊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第七章防弊新策

嘉佑四年的科举结束后,赵安因为在维护考场纪律方面表现突出,被晋升为吏部主事。他没有忘记在贡院发现的飞鸽传书作弊案,多次向朝廷上书,建议完善科举防弊制度。

他的建议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仁宗下令让欧阳修、韩琦等大臣组成专门的小组,研究科举防弊的新对策。赵安作为吏部主事,也参与了这次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大家发现了很多新的问题。除了飞鸽传书,还有考生在衣服的夹层里藏夹带,在砚台的底部刻经文,甚至还有人把答案写在头发里。这些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让大家深感防弊工作的艰巨性。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讨论,朝廷终于制定了一系列新的防弊措施。首先,加强了对考生入场的搜查力度,不仅要搜查身体和考篮,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