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寻求平衡(1 / 3)

加入书签

华神医惨笑:“你四海师兄不听话,非要去给先皇治心疾,失手了,被刑部抓起来问责。

后来又查出来他干的那些破事,实在是罪大恶极,夫妻双双丢掉性命。

本来刑部要连坐其罪,责令师父自尽,怨师父教子无方,该有此报。”

张思星大吃一惊,连忙道:“师父,太后是内人的亲姑母,内人能在太后与新帝面前说上话。

小九让内人帮忙求情,太后和新帝或许会看在师父救人无数的份上,免了此罪。”

华神医道:“新帝和太后仁慈,赦免老朽的连坐之罪。

让师父回归本家,辅佐孙辈,继续行医卖药,不要断了华家医祖的传承。”

张思星道:“师父,既是朝廷的意思,小九也不便阻拦。

师恩难忘,要是师父需要什么,只管开口。

小九能办到的,必不推辞,上天入海也要给您办成。”

华神医道:“四海就爱贪多嚼不烂,在各地开了太多的药铺医馆,根本管不过来,所以才有这么多纰漏。

华氏祖籍在亳州谯县,师父打算把华氏药铺压缩到亳州境内,集中最好的资源,只开一家最大的华氏医药铺。”

张思星心中松口气,面上点点头:“师父考虑周全,您年龄渐大了,不用全面撒网,只做一家正好。

这样才可做精做强,做出好名声。”

华神医道:“是啊,老了,精神不济,孙辈虽年轻,医术还不精,需要岁月沉淀。

师父让全国各地的华氏医馆全都收手,就在谯县保留祖传的华氏医馆。

技术高的大夫,愿意来亳州就给最好的待遇,不愿意来的,各凭志愿。

小九在医药界人脉广,可要多多帮扶。”

张思星拱手:“师父放心,小九在亳州也有据点,以后华氏药铺的药材会按时足额供应。

无论什么事,只要小九有能力办,就听师父一声召唤。”

华神医道:“新帝有旨,让师傅回归本家,辅佐长孙,不希望断了医祖的传承。

小九,师父对不住你,虽然你是天分最高,能力最强的弟子,师父的衣钵只能传给亲孙子。”

张思星道:“父传子,爷传孙,原是东陈的传统。

传的是血缘,是姓氏,是衣钵和名望。

师传弟子,传的是技艺,是德行,不是衣钵。

小九有今天,师傅深恩永记在心。”

华神医心中敞亮了,如今说明白了心思,第二天一早,就带着两个药童,几个刚入门的小弟子,下山去了。

张思星不放心,派寒霜殿分部安排一个大车队,护送师父回乡。

太后看着张思星来的信,微微一笑,真是聪明人不用教,很能明白彼此的心意。

新帝在宣王、齐王的协助下,调整了一下中央的人事。

年过七十的老人,无论亲疏、背景,一概劝退了。

有人不满,有人称心,新帝倍觉压力。

太后娘娘如中流砥柱一般,谁找她说情,都是一番训斥,称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新帝说得在理,谁说也不好使。

景阳侯长孙宇年龄大,早就不想管事了,每天上早朝实在是辛苦。

儿子都大了,连孙辈都中用了,家里的钱也够够的,他巴不得退休呢。

早上睡到自然醒,吃过朝食,在家带带重孙子。

闲了去长孙洁家,看看小孙女,领孙女出城游玩,日子过得不要太美。

安东侯长孙宙也退了二线,直接让大儿子接了班,自己回到都城的安东侯府生活。

都当安东是什么好地方呢,冬天冻死人,没什么好吃的,还得防着靺鞨六部捣乱。

夏天忙得很,大片的农田一直要干活,为了安抚兵士们,他一把年龄了,还得身先士卒。

开远侯长孙远跟太后娘娘面谈过后,带着家眷,前往岭南。

他的幼子长孙涟成为岭南道节度使,总管岭南事务,官府设在韶州。

长孙远夫妇跟着幼子住,顺便帮儿子指点一下施政。

拿了太后给的一大笔钱,建立了一个南辉书院,自己挂名院长,广收学子。

别人一看,连长孙宇、长孙宙、长孙远这样的外戚重臣都荣休了,还有几个老丞相年龄到了,也都陆续退了,自己还有什么可闹腾的。

慢慢地,一个一个都偃旗息鼓了。

广平公主却跟王雷闹起来了,她想让新帝追封她的生母皇林贵妃为皇后。

之前,王雷想着法子哄她,又陈述了厉害,她勉强按捺下来。

现在八皇弟都登基了,进行了人事调整,安排了自己觉着得力的人上位。

可她的外祖家明明有从龙之功,却没得到多少好处。

舅父们还在原来的位置上混,等待退休,表哥们都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上位的。

新帝根本没有另加封赏,这算什么?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王雷多番劝解安抚,广平公主依旧不依不饶,不封舅家可以,他们自己有能力慢慢升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