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手艺与科技的对决,3D打印征服老师傅!(2 / 3)
>在这样热烈的交流中,许多精彩的构思冒了喊出来。
有人率先抛出一个点子:“我们能不能做个‘四季餐桌’,跟着二十四节气走,每个时节都推荐几道当家的药膳?”
这个主意瞬间得到了响应。
立刻有人灵感接力:“对!还可以配套一个‘家庭小药箱’板块,就教大家像葱白姜汤这种在家就能做的应急小方子,简单又实用!”
话音刚落,又一个更富创意的想法被喊了出来:“那我们不如再进一步,设计‘亲子厨房’互动环节!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茯苓饼、山药糕,孩子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自然就接受了药膳的理念。”
梁教授看着眼前这群充满活力正在积极动脑的年轻人,露出了欣慰地笑容:“最好的研究,永远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在书斋里凭空想象的。这次合作,最大的价值不仅是编出一本书,更是为我们所有人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要是换作以前的他们哪里能想到这样有趣的点子,果然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理。”
......
这边协助梁萍华的团队进行着生活观察,另一边与王伟的合作也在迅速推进。
项目公司成立后,首要任务便是解决“勇士能量糕”的规模化量产难题。
苏浩泽带领核心团队的老师傅陈厨、刘营养师以及赵明生,直接进驻了王伟联系的合作食品厂,进行为期一周的试生产。
不过此时这个现代化食品厂的洁净车间里,气氛却有些微妙。
生产线旁,老师傅陈厨眉头紧锁,捏着一块刚从流水线下来的“能量糕”样品,反复端详。
“不对,味儿不对!”陈厨摇着头,对身旁一位穿着工装、戴着眼镜的年轻工程师说,“李工,这糕的‘锅气’没了,口感发死,跟咱们店里小锅慢蒸出来的,差多了!”
年轻的食品工程师小李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陈师傅,我们是标准化生产。温度、湿度、时间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确保每一批产品微生物指标和营养成分一致。您说的‘锅气’,是无法量化的。”
陈厨一听就有点急:“啥叫不能量化?舌头一尝就知道!这糕吃到嘴里不润,不活泛!”
他指的是糕点那种微妙的、充满生命力的软糯口感。
小李还是一脸坚持:“我们的质构仪数据显示,硬度、弹性、咀嚼性都在合格范围内。”
一个凭的是几十年练就的“手感”和“舌感”,一个信的是冰冷精确的仪器数据。
两人各执一词,试产的第一天就陷入了僵局。
陈厨私下跟苏浩泽嘀咕:“这小年轻,死脑筋!”
小李则跟同事感叹:“老师傅经验主义,有点老古董。”
两人谁也不服谁,可偏偏产品的完成需要他们来严格把关。
然而这还是最难办的,在试产的第三天,又一个关键问题暴露出来了。
为了保持卡通造型,糕点需要一种特制的、极细的出料嘴。
而工厂现有的模具效果不理想,容易破坏糕体结构。
定制新模具至少需要一周,时间不等人。
三天过去,模具问题依旧无解。
办公室里,气氛降到了冰点。
陈厨闷头抽烟,小李则盯着电脑屏幕上失败的模拟数据,眉头紧锁。
“也许...是方向错了。”深夜,小李沙哑着嗓子,第一次主动对陈厨开口,“陈师傅,您别嫌我死板。您的经验能不能...再具体点?比如,您用手感觉的‘顺畅’,到底是什么样?”
这近乎妥协的请教,让陈厨一愣。
他拿起一块失败的糕体,掰开,仔细捻摸:“你看,这里断了,就是‘死’。我们要的是‘藕断丝连’的那种‘活泛’。”
这次交流没有立即带来答案,却打开了一扇门。
第二天,小李不再执着于流体模拟,而是借来高速摄像机,一帧帧观察糕浆的出料状态.
陈厨也破天荒地站在电脑前,试图理解那些弯曲的数据曲线。
在经历了数次失败的联合调试后,小李才结合陈厨对“绵长不断”的触感描述,想到了用3D打印快速验证模具形状的“笨办法”。
当第一个完美的“奥特曼”出炉时,两人没有击掌,只是长长舒了口气,相视一笑中充满了疲惫与达成理解的默契。
彼此的关系拉近了不少。
两人的合作也开始变得顺畅起来。
陈厨不再固执于“感觉”,开始尝试理解和小李的数据指标。
小李也不再唯数据论,虚心向陈厨请教“口感”背后的工艺细节,尝试将“润”、“活泛”这些感性描述,转化为可调控的工艺参数。
两人成了最佳搭档。
陈厨提出创意和方向,小李负责技术实现和优化。
一个天马行空,一个严谨落地。
简直是完美搭配。
苏浩泽和赵明生看着这对曾经的“欢喜冤家”现在凑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终于松了一口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