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手艺与科技的对决,3D打印征服老师傅!(1 / 3)

加入书签

“勇士能量糕”成功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商业范畴。

梁萍华教授在见证了“以童为师”研发方法论的力量后,一个更加宏大的计划在她心中逐渐产生。

她要编撰一本真正贴近现代家庭需求的《家庭药膳指南》。

这天,她在“膳时记”二楼的茶室里,向苏浩泽和赵明生正式提出了这个构想。

“苏先生、赵先生,”梁教授眼中闪烁着对学术的激情与热爱,“‘勇士能量糕’的成功向证明了一件事。最好的药膳理念,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能融入柴米油盐的生活智慧。我想邀请‘膳时记’作为核心案例库,与我们合作完成这本指南的部分素材。”

苏浩泽和赵明生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兴奋与荣幸。

这无疑是将“膳时记”的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的绝佳机会。

“梁教授,我们求之不得!”苏浩泽郑重回应,“‘膳时记’的一切案例、数据,包括我们的后厨和餐厅,随时向您和您的团队开放!”

“没错没错,不过有些不方便公布的数据跟信息,到时候也还请您多多包涵。”赵明生跟着点了点头,补充了一句。

达成一致后,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活调查开始了。

梁教授手下的几位博士生,脱下平日在实验室的白大褂,换上“膳时记”统一的围裙,化身成为餐厅的“临时服务员”和“大堂观察员”。

他们的任务,不再是面对冰冷的数据和文献,而是深入最鲜活的生活现场。

观察来往的顾客,了解他们的需求。

几天下来,这些高材生们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了远比论文更生动、更真实的案例。

好的,没问题。以下采用“视角观察法”将三个场景自然地编织进网文叙事情节中,使其读起来连贯而生动。

陈默的笔记本上,更是密密麻麻记录好几页。

他靠在食堂的椅背上,目光像雷达一样扫视着周围,寻找着下一个值得记录的家庭素材。

很快他的视线被斜前方的一对母子吸引了。

年轻的妈妈指着面前的天麻枸杞蒸鱼,对盯着手拿着玩具不肯挪眼的小男孩说:“宝贝,这个可不是普通的鱼,这是‘智慧鱼’,吃了它会变聪明,像孙大圣一样厉害!你看里面的天麻,像不像给大脑充电的能量块?”小男孩半信半疑地看了看白嫩的鱼肉,又看了看妈妈鼓励的眼神,终于试探性地吃了一口。

陈默嘴角一扬,低头在笔记本上唰唰写道:“功能具象化再加上喜欢的角色驱动,容易激发挑战欲”。

刚合上笔帽,邻桌奶奶和小孙女的对话又飘进了他的耳朵。

奶奶将一碗清润的银耳莲子羹推到小女孩面前,小女孩却皱着小鼻子,明显对甜食兴致不高。

奶奶不慌不忙,压低声音神秘地说:“乖囡囡,这可不是甜水,这是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找到的‘润喉法宝’,喝了它,嗓子又清又亮,吃辣的时候就像有了防火本领,再多辣椒都不怕!”

原本抗拒的小女孩眼睛一亮,主动拿起了勺子。

陈默心里暗赞一句“逆向嫁接,投其所好”,赶紧翻开本子补充:“关联后续喜好再加上故事悬念”。

正当他感慨姜还是老的辣时,身后卡座传来一位父亲略带调侃的说话声。那位父亲自己感冒初愈,打开手里的保温杯,面前装满了姜母茶。

他对同伴笑道:“这玩意儿可是我的‘还魂汤’,一杯下去,浑身都暖了,感觉又活过来了。”

同伴打趣他是不是打游戏魔怔了,他还乐呵呵地接了一句:“没错,就是回血神器。”

陈默会心一笑,在笔记的角落添上最后一条备注:“成人世界的幽默表达”,还有“网络语言拉近距离”。

看着笔下这些活生生的案例,陈默满意地舒了口气,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

今天的生活调查,收获颇丰。

他合上笔记本,抱着最新记录的素材,跑上了二楼茶室。

这里已经变成了临时的“课题组研讨会”。

博士生们和“膳时记”的团队成员,经常会在空闲的时候坐在一块聊天讨论。

大家捧着热茶,分享着见闻。

“今天我算是开了眼了,”一位年轻博士生兴奋地说,“我看到有位妈妈用‘奥特曼’哄孩子吃胡萝卜,效果比我们教科书上写的‘补充维生素A’更符合孩子们的思维,能跟他们同频。”

赵明生哈哈大笑:“这就叫‘接地气’!你们搞学术的,有时候就是太‘高空作业’了。”

李医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补充道:“这些民间智慧,其实暗合医理。胡萝卜明目,用‘眼睛亮’来比喻,孩子瞬间就懂了。关键是要找到那个最贴切的‘桥梁’,能让孩子们更加容易理解跟接受。”

“所以这本指南,不能是药典,而应该是一本‘生活翻译手册’。把中医的智慧,翻译成每个家庭都能听懂、能用上的语言。”

苏浩泽端上来今天的员工午餐,开口呢总结了两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