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苦涩的花(4 / 7)
厚重而难以阅读的看不见的书。
就在这时,一股泔水的味道突然传来,一些被认为没有价值的书籍被拿去喂猪……此时,李明的面前出现了一些阴影。随后,他听到严厉但却十分有益的话,这让他铭记在心,因为他无法克服对自己的蔑视。
时代精神自认为自己极度聪明,像其他类似的时代精神一样自负。然而,智慧并非单纯的表象,它深邃且丰富。正因为如此,聪明的人常常会用他们的智慧去愚弄智慧,因为愚弄是他们的武器。他们会使用尖锐、恶毒的言辞,因为他们被幼稚的智慧所困,无法自拔。如果他们没有被困住,他们便无需使用这种武器。
在沙漠中,李明认识到自己曾经的单纯无知。他害怕承认这一点:“这就是李明为何曾经轻视别人。然而,愚弄最终愚弄的是愚弄者本身。在沙漠中,无人能听见他的轻蔑,也无回应可给予。他因自己的无知而窒息。
李明的聪明让他对世界看得更深,但同时也让他陷入愚蠢的单纯。在单纯与智慧之间,聪明常常成为通往愚蠢的桥梁。李明无法通过增加自己的智慧来摆脱时代的聪明,但他通过接纳自己的单纯,并深知这一点,他便能找到通往灵魂的道路。他不想成为虚假的聪明人,也不愿成为愚蠢的傻瓜。这会让他走向真正的意义。
与此同时,李明的聪明蔑视也在随之增加。许多人会嘲笑他的愚蠢,但没有人的嘲笑比他自己对自己的嘲笑更深刻。所以李明开始挑战蔑视,当他完全战胜蔑视时,他便接近了自己的灵魂。他开始听到灵魂的声音,不久后他看到这片沙漠开始变绿。
正如基督在布道中所说:“心灵贫乏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在许多基督教会中,信徒都会立下贫穷的誓言。荣格也曾写道:“世俗的贫穷誓言将心理从富裕的追求中移开,让人们追求精神的贫穷。只有这样,才能去除过去的残余、新的‘教会’以及异国情调的诱惑,人们最终需要回到自身,回归意识的冷光下。”李明必须将自己的灵魂置于贫穷和贫困之中,这样他的聪明才智才会放下自身的执着去尊重灵魂。这同样也是古人的意象和理念:他们抛弃财富,选择贫穷与心灵的和谐共存。所以李明需要在心灵贫乏和富有的矛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他才能真正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命运总是在那些未曾预料到的地方降临。在李明播种的地方,他收获的却是自己的失去;而在李明未曾耕耘的土地上,他却得到了百倍的果实。一次又一次的迷失之后,李明在某个他从未设想过的角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在他孤独、几乎要崩溃的时刻,是他的信念支撑着他。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他都给予了自己自信。
李明,一个彷徨的疲倦者,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找到。他应该更接近自己的灵魂,去理解,灵魂其实就在一切的背后。如果他能穿越这个世界,他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灵魂,但即使是深爱,也不是最终的目标,也不是一直追求的尽头,它们只是灵魂的象征。
李明是否会因为看着一棵树或一只动物,而将他们与自己混淆?是否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世界就意味着成为自己的思想?而那些思想,对于李明来说,它们只是文字内容,而非世界本身。李明的思想世界就是他自己吗?
对于李明来说,他走进房子带着学生般的恐惧,而他父亲却传授给他一种非常有用的智慧:他也可以把思想视为自己的身外之物。这帮助他回到了那个他十分不愿意承认的可怕结论:莎乐美爱他。对于李明来说,这个想法简直难以置信。这就是为什么李明会有恐惧和模仿的动力。没有模仿的对象,就会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激起可怕的冲突。先觉是单一的,爱是团结的,但二者相互依赖,却又相互残杀。人们不知道冲突就发生在他们自己内部,所以他们会变得疯狂,并将错误归咎于别人。
如果一半的人是错的,那么每个人也有一半是正确的。然而,人们往往无法看清自己灵魂深处的冲突,这正是外部灾难的源头。如果李明被激怒而去对抗自己的兄弟,那么他应意识到这其实是对抗自己的一部分。李明作为一个人的类的一员,具有整个人类的特征,如同他自己就是整个人类。
如果李明战胜或杀掉反对他的同类,那么他也间接杀害了自己的一部分,而且谋杀了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即使死后,精神仍然会跟随着他,让他的生活充满乐趣,但李明必须完整才能活下去。
如果李明接受纯粹的原则,那么他可能会走向极端,成为片面的存在。此时,李明在神圣母亲原则中的先觉将会变得丑陋且无足轻重,如同子宫中的胎儿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即便他说可以从源头获得智慧,也不要轻信他的话。
做完第二个清明梦后,李明从李家的床上醒来,心中默念着要去昴宿星看看。他一直念叨着这个想法,直到进入完全的清明梦状态,看到自己在大型机器的底层,一群矿工般的存在,他们身高比李明高,皮肤颜色略有不同,正在使用某种材料燃烧并驱动大型机器。李明好奇地抓起一块燃烧后的黑色渣子查看,询问其成分,可醒来后,他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他们问李明是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