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风吹灶门响原来是自家柴(1 / 2)

加入书签

扬州码头,腥咸的海风裹挟着鱼虾的腐臭味,熏得人直犯恶心。

沈六郎却早已习惯了这股味道。

对于一个在码头讨生活的十二岁娃子来说,能填饱肚子才是最要紧的。

他瘦得像根竹竿,蓬乱的头遮住了半张脸,唯有一双眼睛,在灰扑扑的脸上闪着精光。

他像只灵活的猴子,穿梭在堆积如山的货箱之间,仔细地翻捡着那些被丢弃的残渣。

运气好的时候,能找到几块被压扁的烂菜叶,或者半个霉的馒头。

今天,他的运气似乎格外的好。

一个被海水泡得胀的木箱,不知被谁粗暴地砸开了,七零八落地散落在地上。

沈六郎凑过去,拨开那些湿漉漉的稻草,赫然现几张浸满了水的纸。

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但隐约还能辨认出一些奇怪的符号和图画。

对于不识字的沈六郎来说,这些东西和废纸没什么区别。

但他还是鬼使神差地捡了起来。

纸张粗糙的触感,以及上面残留着的淡淡的墨香,让他觉得这些东西或许有些用处。

他将纸张小心翼翼地叠好,塞进破烂的衣襟里,继续寻找着其他的“宝藏”

回到他栖身的桥洞下,沈六郎将捡来的“宝贝”

铺在地上,借着从桥缝里漏下来的阳光,仔细地端详起来。

他虽然不识字,但却对这些奇怪的符号和图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现,这些图画似乎描绘着某种奇怪的装置,上面还有一些箭头和线条,标注着一些他看不懂的文字。

其中两页纸,还算完整,一页上画着一个可以调节大小的挡板,旁边写着“风门调节”

四个字,虽然字迹已经模糊,但是他仍然能够辨认出来。

另一页上则画着一个模具,似乎是用来压制某种东西的,旁边写着“煤饼压制”

沈六郎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但他隐约觉得,这些图画和文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他拿起一块从码头捡来的碎陶片,开始模仿着图纸上的样子,在地上画了起来。

他试着将陶片做成一个可以调节大小的挡板,又找来几根竹管,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做成了一个简易的炉具。

这孩子也不知道哪来的天分,完全是无师自通,纯靠着捡来的残页,再加上自己的摸索,竟然还真像模像样。

他从地上捡起一些被丢弃的煤渣,用石块将它们碾碎,然后用水和泥土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压制成一个个小小的煤饼。

一切准备就绪,沈六郎小心翼翼地点燃了炉子。

一开始,炉子冒出了滚滚的黑烟,呛得他直咳嗽。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调整着风门的大小,摸索着煤饼压制的技巧。

终于,一簇幽蓝色的火焰,在他的简易炉具里跳动起来。

火焰虽然微弱,但却散着温暖的光芒。

沈六郎兴奋地跳了起来。

他从附近的垃圾堆里捡来几个霉的芋头,放在炉子上烤了起来。

很快,一股诱人的香味,在桥洞里弥漫开来。

附近的流浪儿们闻到了香味,纷纷围了过来,眼巴巴地看着炉子上的芋头。

沈六郎将烤好的芋头分给他们,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从那以后,沈六郎每天都会在桥洞下生火煮饭,为流浪儿们提供食物和温暖。

他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亲切地称他为“火头郎”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甚至传到了巡视江淮的蓝焰商会会长韦绶的耳朵里。

韦绶是什么人?

那可是如今商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一手缔造了蓝焰商会这个商业帝国,被誉为新经济的领袖。

她对沈六郎的事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亲自去桥洞下看一看。

当她来到桥洞下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

一群衣衫褴褛的孩童,围着一簇幽蓝的小火,分食着烤芋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幽蓝色的火焰,仿佛是希望的火种,在黑暗中闪烁着光芒。

韦绶走到沈六郎面前,蹲下身子,温和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沈六郎。”

沈六郎有些腼腆地回答道。

“你做的很好。”

韦绶赞赏地说道,“你愿意加入我的商会吗?我可以给你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你帮助更多的人。”

沈六郎摇了摇头:“我们不要钱,我们只要再多几本书。”

韦绶愣住了。

她没想到,这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竟然会有如此崇高的理想。

她被沈六郎的纯真和善良深深地打动了。

韦绶回到商会,立刻命人重印了三百册基础图解,匿名投放在各大市集。

她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技术可以创造未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