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谁在夜里补锅没人知道名字(1 / 2)

加入书签

岭南的瘴气像是扯不尽的棉絮,黏糊糊地糊在人身上,崔琰抹了一把额头的汗,顾不上擦掉脸上的炭灰,眼睛却亮得惊人。

“双层导烟罩……简直是神来之笔!”

她盯着手里那张略显粗糙的图纸,像是盯着一件稀世珍宝。

这套设计精巧的装置,能在炉膛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毒烟排放,对于饱受毒炭之苦的交州百姓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图纸的角落里,一个奇怪的符号引起了她的注意,像是一个扭曲的“周”

字,又像是一个未完成的圆。

“这个符号……是谁画的?”

崔琰看向身边的炭工,语气急切。

炭工们面面相觑,谁也没见过。

“崔教习,这图是咱们在改造炉膛的时候,从一户破窑里现的,那家主人好像是个……是个哑巴。”

一个胆小的炭工支支吾吾地说道。

哑巴?崔琰心头一动,一股强烈的预感涌上心头。

她带着薛仁贵,循着炭工的指引,一路找到了那间破败的窑洞。

窑洞里光线昏暗,散着一股霉味。

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匠人,正蹲在墙角,用炭粉在墙上描绘着什么。

崔琰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当她看清墙上的图案时,顿时倒吸一口凉气——那是一整套火器工坊的设计图纸,精细程度,甚至过了她曾经见过的任何版本!

老匠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戒备。

他看到崔琰和薛仁贵,身体微微颤抖,似乎想要逃走。

“老人家,你别怕,我们不是坏人。”

崔琰尽量放柔声音,指着墙上的图纸问道,“这些图,是你画的?”

老匠人没有说话,只是警惕地看着他们。

薛仁贵上前一步,沉声道:“老人家,我们是来帮你的。

你若是懂得这些图纸,为何要隐姓埋名,躲在这里?”

老匠人依旧沉默,他缓缓地摇了摇头,然后指了指自己的喉咙,又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崔琰明白了,他是个聋哑人。

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炭条,在地上写道:“你以前是不是在东宫火器坊做过事?”

老匠人看到地上的字,身体猛地一震,他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崔琰,眼眶渐渐湿润。

他颤抖着伸出手,指了指自己,又在地上写下了一个字:“周。”

周?

崔琰的脑海中闪过一道电光,她想起来了,东宫火器坊里,确实有一个姓周的杂役,因为泄露了火器工艺,被处以废声割耳的刑罚,之后便不知所踪。

“你是……周哑子?!”

崔琰惊呼出声。

周哑子缓缓地点了点头,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崔琰将图纸带回了广州,经过苏敬的仔细验证,确认这套“双层导烟罩”

确实能够有效降低毒烟排放,而且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此物若能推广开来,必将惠及万民!”

苏敬激动地说道。

崔琰提议将此事上报朝廷,为周哑子请功授勋。

李承乾却摇了摇头,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他若愿露面,自会站出来。

不愿,则让手艺说话。”

于是,李承乾下令工匠署,依据周哑子的图纸,大量生产这种改良炉具,并命名为“周式改良炉”

然而,在朝堂之上,却掀起了一阵波澜。

柳奭得知此事后,在内阁会议上冷嘲热讽道:“如今连哑巴都能定火政,礼崩乐坏莫过于此!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会后,柳奭又私下串联了几位御史,准备弹劾李承乾“匠技僭越,淆乱纲常”

李承乾得知此事后,却不动声色,只是淡淡一笑:“跳梁小丑,不足为惧。”

他反而请太常寺出面,组织了一场“百工献艺大比”

,公开邀请民间的能工巧匠参加比赛,展示自己的技艺。

崔琰再次找到了周哑子,希望他能够参加比赛,将自己的技艺展现给世人。

周哑子有些犹豫,他害怕再次被人嘲笑,害怕再次被人利用。

崔琰耐心地劝说着他,告诉他,他的手艺是造福百姓的利器,不应该被埋没。

最终,周哑子被崔琰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参加比赛。

比赛当天,长安城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周哑子默默地站在人群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不会说话,只能用手势和图纸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当他拿起木炭,在布上绘出整套通风系统的图解时,全场顿时肃然起敬。

他的图纸简洁明了,清晰地展示了通风系统的原理和构造,即使是不懂技术的人,也能一目了然。

薛仁贵作为本次比赛的监审,目睹了一位盲童凭借手感,成功地组装了一个炉芯,并且点燃了蓝焰。

他看着那跳动的蓝色火焰,眼眶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