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谁点第一把火(1 / 2)
西市老炭窑遗址,尘封的记忆在此苏醒。
李承乾负手而立,凝视着脚下这片斑驳的土地。
曾经,这里是长安的“供暖心脏”
,无数窑工挥汗如雨,用劣质炭火温暖着千家万户,也用滚滚浓烟,慢慢蚕食着自己的生命。
“殿下到!”
随着一声高呼,人群自动分开,李承乾缓步登上临时搭建的台子。
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映衬着他坚毅的轮廓,他今天的装扮也格外不同,没有穿象征着太子身份的华丽服饰,而是一身利落的劲装,更像是一个工匠,一个实干家。
台下,三十六位“草根英雄”
早已等候多时。
他们中有京兆府的老窑工,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也有经历过瘟疫肆虐的村正,眼神中还残留着挥之不去的恐惧,还有曾经戍守边关的退役火影卫,挺拔的身姿依旧充满着军人的刚毅。
李承乾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中:“诸位,今日请你们来,不是为了歌功颂德,而是为了……溯源!”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激昂起来:“溯源这火,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
老窑工张大爷率先站了出来,他伸出粗糙的手,指着不远处陈列着的原始泥模,声音嘶哑:“殿下,老汉我烧了一辈子炭,以前烧的都是要命的黑炭,咳血,胸闷,那是家常便饭。
要不是殿下,我这条老命早就交代了!”
疫区村正王二麻子也红着眼眶说道:“俺们村子,十个里头有八个都得了怪病,咳嗽,烧,浑身没劲儿。
多亏了殿下的蜂窝煤,干净,暖和,还省钱!
俺们全村人都念着殿下的好!”
退役火影卫李铁柱,更是激动地握紧了拳头:“殿下,俺们在边关,冬天冷得刺骨。
以前烧的炭,烟大呛人,熏得眼睛都睁不开。
现在好了,有了新炭,暖暖和和的,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
台上的“草根英雄”
们,你一言我一语,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他们与“火”
的故事。
他们如何从咳血濒死到重操旧业,如何参与第一批蜂窝炭的试烧,如何见证炭炉图纸一步步改良……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辛酸与希望,都充满了对李承乾的感激之情。
李承乾静静地听着,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民意,这才是他重塑权力合法性的基石。
“诸位,你们说的这些,我都听到了,也记住了。”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走到一座复原的旧式炭炉前。
这座炭炉,是按照当年的模样,一比一复原的。
炉身锈迹斑斑,透着一股岁月的沧桑。
李承乾拿起火折子,轻轻一点。
“呲”
一簇小火苗,瞬间点燃了炉膛内的木柴。
火焰升腾,映红了李承乾的脸庞。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火,不属于任何一人!”
他掷地有声地说道:“它始于十万双手,终于千万户灶!
它属于这里的每一个人,属于大唐的每一个百姓!”
“若有人自称执火之神,请问他可曾在寒夜里,为百姓添过一块炭?!”
“可曾亲手刨过一块煤?!”
“可曾冒着生命危险,改进过一口炉?!”
“没有!”
李承乾猛地一挥手,语气铿锵有力:“他们只会躲在神坛上,享受着百姓的供奉,却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
“这火,是人民的火!”
“是温暖的火!”
“是希望的火!”
“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火!”
李承乾的话音刚落,全场瞬间沸腾。
“殿下说得对!
这火是我们的!”
“是啊,是我们的血汗换来的!”
“什么神?什么圣母?都是骗人的!”
窑工们,村正们,火影卫们,纷纷挥舞着拳头,齐声高呼:“属我等所有!”
声音如雷,震动着整个西市。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从人群外传来:“殿下所言极是!
这火,当属于民!”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程知节,身披铠甲,威风凛凛地走了过来。
在他的身后,是十二卫的将领,一个个盔明甲亮,气势逼人。
程知节走到李承乾面前,单膝跪地,抱拳说道:“末将程知节,率十二卫将领,参见殿下!”
“程将军快快请起!”
李承乾连忙扶起程知节。
程知节站起身,朗声说道:“殿下心系百姓,末将等深受感动。
我等愿与百姓同甘共苦,共度难关!”
说完,他从怀中掏出一份文书,双手递给李承乾:“殿下,这是末将等草拟的《军民共暖约》,请殿下过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