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0章 于伟正陷入两难,丁洪涛组织开会(3 / 5)
镇,来解除平水河对整个东原市,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威胁,从“大局”上看似乎是“划算”的。但事到临头,尤其是亲眼看到抢险的艰辛,想到泄洪区成千上万群众将要失去家园,那个“挖”字,就像有千斤重,实在不忍心,也不敢轻易说出口。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眼前的经济损失,更关系到政治责任和无数百姓的生计。
走到军用帐篷门口,林雪快走两步,为众人掀开了厚重的防雨帘子。进到帐篷里,几个人都不自觉地抖了抖身上的雨水。帐篷地面是泥地,随着他们进来,立刻变得泥泞不堪。帐篷里光线昏暗,只有一盏煤油灯挂在中间,随着风雨轻轻摇晃。
“林雪,天太暗了,拿几个手电过来,照着地图看。”于伟正吩咐道。
帐篷里有一张简易的方桌,桌上铺着平水河流域地图。桌子的抽屉里放着七八把老式的铁皮手电筒。林雪赶忙打开抽屉,先拿出一把递给了水利局局长连心,又拿出一把递给了光明区区委书记常明超,然后自己也拿了一把,准备帮忙照亮。
于伟正走到桌边,双手撑在桌面上,俯身看着地图。他知道,自己作为市委班子的班长,现场的顶梁柱,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稳住。任何慌乱和犹豫,都会迅速传导下去,影响军心士气。他的目光深沉,从地图上平水河的上游开始,一个乡镇一个县地慢慢移动,最后目光死死地盯住了下游平安县境内的黄滩乡段。
连心看着于伟正的目光长时间停留在黄滩乡的位置上,心里立刻明白了于书记的考量。挖开大堤泄洪是万不得已的下下之策,是断臂求生的无奈之举。如果……如果洪水能在光明区以外的某个“合适”的地点,比如堤防基础相对薄弱、人口相对不那么密集的地区“自然”溃堤,那么市委、市政府就不用主动做出那个艰难的泄洪决策了。虽然经济损失可能一样巨大,甚至更大,但从决策者的心理压力和事后追责的角度看,“自然溃堤”属于“天灾”,而“主动泄洪”则更容易被归结为“人祸”。这其中的微妙差别,在体制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连心自然清楚。
果然,于伟正伸出手指,在地图上黄滩乡位置敲了敲,抬起头问道:“连局长,刚才的汛情通报说黄滩乡有险情,现在那边具体情况怎么样了?你们核实过没有?”
水利局局长连心马上汇报道:“于书记,大概二十分钟前,我已经和平安县防汛指挥部的孙友福通过电话。他说他们那边已经投入了三千多人,包括当地的干部群众,已经将五道拐黄滩乡段的险情基本控制住了,坍塌处初步封堵完成。孙书记表示,只要雨量不再显著增加,上游水库不再持续加大泄洪量,五道拐段暂时是能够稳住的。”
于伟正缓缓直起身,从皱巴巴的烟盒里摸出一支烟,点燃,深深吸了一口。烟雾在昏暗的帐篷里缭绕。他吐出一口烟,声音带着疲惫:“暂时稳住?连心同志,谁也不敢给你这个保证啊。天气预报你们都看过了,专家也会商过了,这雨,至少还要下三天!三天时间,上游的水库还能顶得住吗?如果顶不住,持续加大下泄流量,到时候恐怕就不是一个点两个点出险了,而是狼烟四起,处处告急啊!”
他环视了一下帐篷里的几位核心干部,语气变得异常严肃:“同志们,我们要想到最坏的情况。如果到时候,二道拐的工业区段出现溃堤,那么东原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工业基础,就可能毁于一旦。如果我们光明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出现溃堤,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政治影响、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都将是我们无法承受之重啊!”
于伟正说完,又烦躁地抽了几口烟,在狭小的帐篷里踱了两步。泄洪的方案,他之前已经向省委主要领导和省防指做了初步的口头汇报和沟通,得到了“相机决断,确保重点,减少损失”的原则性指示。但这并不意味着压力减轻了,反而意味着最终决策的重担完全压在了他的肩上。
他停下脚步,目光再次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连心脸上,下达了指令:“连心同志,形势逼人,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你现在立刻去做两件事。”
连心立刻挺直了腰板:“于书记,您指示!”
“第一,”于伟正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以市委防汛指挥部的名义,立刻给东洪县县委书记丁洪涛、县长李朝阳打电话。明确告知他们,根据当前汛情发展,市委要求东洪县防汛指挥部,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严格按照之前制定的第一号泄洪预案,全面做好在马关乡一带实施泄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