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0章 于伟正陷入两难,丁洪涛组织开会(3 / 4)
置上,心里立刻明白了于书记的考量。挖开大堤泄洪是万不得已的下下之策,是断臂求生的无奈之举。如果……如果洪水能在光明区以外的某个“合适”的地点,比如堤防基础相对薄弱、人口相对不那么密集的地区“自然”溃堤,那么市委、市政府就不用主动做出那个艰难的泄洪决策了。虽然经济损失可能一样巨大,甚至更大,但从决策者的心理压力和事后追责的角度看,“自然溃堤”属于“天灾”,而“主动泄洪”则更容易被归结为“人祸”。这其中的微妙差别,在体制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连心自然清楚。
果然,于伟正伸出手指,在地图上黄滩乡位置敲了敲,抬起头问道:“连局长,刚才的汛情通报说黄滩乡有险情,现在那边具体情况怎么样了?你们核实过没有?”
水利局局长连心马上汇报道:“于书记,大概二十分钟前,我已经和平安县防汛指挥部的孙友福通过电话。他说他们那边已经投入了三千多人,包括当地的干部群众,已经将五道拐黄滩乡段的险情基本控制住了,坍塌处初步封堵完成。孙书记表示,只要雨量不再显着增加,上游水库不再持续加大泄洪量,五道拐段暂时是能够稳住的。”
于伟正缓缓直起身,从皱巴巴的烟盒里摸出一支烟,点燃,深深吸了一口。烟雾在昏暗的帐篷里缭绕。他吐出一口烟,声音带着疲惫:“暂时稳住?连心同志,谁也不敢给你这个保证啊。天气预报你们都看过了,专家也会商过了,这雨,至少还要下三天!三天时间,上游的水库还能顶得住吗?如果顶不住,持续加大下泄流量,到时候恐怕就不是一个点两个点出险了,而是狼烟四起,处处告急啊!”
他环视了一下帐篷里的几位核心干部,语气变得异常严肃:“同志们,我们要想到最坏的情况。如果到时候,二道拐的工业区段出现溃堤,那么东原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工业基础,就可能毁于一旦。如果我们光明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出现溃堤,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政治影响、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都将是我们无法承受之重啊!”
于伟正说完,又烦躁地抽了几口烟,在狭小的帐篷里踱了两步。泄洪的方案,他之前已经向省委主要领导和省防指做了初步的口头汇报和沟通,得到了“相机决断,确保重点,减少损失”的原则性指示。但这并不意味着压力减轻了,反而意味着最终决策的重担完全压在了他的肩上。
他停下脚步,目光再次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连心脸上,下达了指令:“连心同志,形势逼人,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你现在立刻去做两件事。”
连心立刻挺直了腰板:“于书记,您指示!”
“第一,”于伟正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以市委防汛指挥部的名义,立刻给东洪县县委书记丁洪涛、县长李朝阳打电话。明确告知他们,根据当前汛情发展,市委要求东洪县防汛指挥部,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严格按照之前制定的第一号泄洪预案,全面做好在马关乡一带实施泄洪的一切准备工作!”
他特别加重了语气:“命令他们,必须立即、彻底、无条件地疏散泄洪预案划定的区域内所有群众!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这是死命令!军令如山!党纪无情!必须保证每一个群众的生命安全!出了问题,市委拿他丁洪涛和李朝阳是问!”
“第二,”于伟正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泄洪本身也是个技术活,不是简单挖开就完事。要选择对下游影响最小、泄流效果最好的地点,要控制泄流量,避免造成新的灾害。连局长,你是水利专家,如果真的到了不得不泄洪的那一步,由你亲自带队,迅速赶往东洪县马关乡,现场指导泄洪作业!”
最后,于伟正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说:“关于最终的泄洪时间点,等待我的直接命令。这个命令,将由我根据上游水情、降雨情况和城区堤防的险情,综合判断后直接下达给你来执行。不需要再经过市委常委会或者市政府常务会讨论,”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深邃,“也不经过市防汛指挥部指挥长。由我一人下达。”
这番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这个天大的责任,由于伟正这个市委书记一肩扛了。他不希望这个决定经过过多的讨论环节,以免贻误战机,也更不愿意让更多的同志分担这份沉重的政治风险。
布置完这一切,于伟正似乎耗尽了力气,他朝李尚武摆了摆手,声音低沉地说:“老李,把你的打火机留给我。外面抢险指挥,就交给你们几个了。你们都出去忙吧,让我一个人在这里静一静,想一想。”
李尚武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放在桌上,和连心、令狐云超、常明超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几人无声地退出了帐篷。林雪犹豫了一下,还是将手电筒轻轻放在于伟正手边的地图旁,也悄悄退了出去。
暮色沉沉,帐篷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外面哗啦啦的雨声、隐约传来的抢险号子声,以及于伟正沉重的呼吸声。
于伟正点燃了李尚武留下的火机,又点着一支烟,然后坐在椅子上,对着铺开的地图,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在等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