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感悟太宰问子贡:孔子多能的真谛(2 / 6)

加入书签

世家》中记载,孔子年轻时曾“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意思是他曾在季氏家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还做过管理牲畜的官吏,让牲畜长得肥壮繁盛。这些工作,在当时的贵族看来,都是“低贱”的“鄙事”,但对孔子而言,却是生存的必需,也是他“多能”的起点。

这段“贱”的经历,没有让孔子变得自卑或怨天尤人,反而成了他成长的养分。因为要谋生,他不得不学习各种技艺;因为接触底层民众,他得以看清民间的疾苦,理解生活的真实;因为在不同的岗位上劳作,他学会了细致、严谨、务实——这些品质,不仅让他掌握了众多“鄙事”的技能,更塑造了他后来“仁者爱人”“务实入世”的思想根基。多年后,当孔子回望这段岁月,没有丝毫避讳或羞愧,反而坦然承认“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份坦诚与从容,正是源于他对这段经历的深刻认知:那些看似“低贱”的劳作,不是耻辱,而是让他拥有“多能”的真正原因。

(二)“多能鄙事”:从生存技能到人生智慧

孔子的“多能”,不是空泛的“样样都会”,而是每一项能力都扎根于现实的需求,都带着生活的温度。他会农耕,知道“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规律,能分辨五谷的好坏,这让他后来在讲授“富民”思想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能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他会驾车,熟悉马车的构造与驾驭技巧,甚至能在危难时刻驾车避险——在周游列国时,孔子师徒曾多次陷入险境,驾车的技能多次帮助他们脱离困境;他懂烹饪,知道不同食材的特性与搭配,后来在谈论“礼”时,能细致地讲解祭祀时食物的准备与摆放,让“礼”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细节;他会管理仓库与牲畜,懂得如何记账、如何照料牲畜,这些“管理”的经验,也为他后来提出“为政以德”“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提供了现实依据。

更重要的是,这些“鄙事”带来的“多能”,没有让孔子沉溺于技艺本身,而是让他从技艺中提炼出了人生智慧。比如,管理仓库时“料量平”,让他懂得了“公平”的重要性,后来他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这种经历的升华;照料牲畜时“畜蕃息”,让他明白“用心”的价值,后来他主张“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弟子都倾注心血,也是这种理念的延伸;甚至连驾车的技艺,都让他领悟到“中庸”的道理——驾车时既要用力,又不能过猛;既要掌控方向,又要顺应道路,这与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曾说“吾不试,故艺”,意思是自己没有被国家重用,所以才有时间学习各种技艺。但如果没有“少也贱”的生存压力,没有早年对“鄙事”的亲身实践,即便有再多的时间,他也未必能真正掌握这些技艺,更谈不上从技艺中领悟智慧。可以说,孔子的“多能”,不是天赋的馈赠,而是生活的磨砺;不是“圣人”的光环,而是“凡人”在困境中努力生存、不断学习的结果。这种“多能”,没有丝毫的炫耀与傲慢,反而充满了对生活的敬畏与对现实的关怀。

三、“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眼中的“能”与“君子”

(一)打破认知:“多能”不是君子的核心标准

当孔子说出“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时,无疑是对当时普遍观念的一次颠覆。在春秋时期,很多人认为,君子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应当拥有广博的知识与出众的技艺,“多能”是君子的重要标志。但孔子却明确提出“君子不多能”,这里的“不多能”,不是说君子没有能力,而是说“多能”并非君子的核心追求与评判标准。

在孔子的思想里,君子的核心是“德”,是“仁”,是“礼”。君子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能“克己复礼”,能“仁者爱人”,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其次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义以为上”,能“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最后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能”,无论是技艺之能,还是知识之能,都只是君子实现“德”与“义”的工具,而非目的。如果一个人只追求“多能”,却忽视了品德的修养、价值观的塑造,那即便拥有再多的能力,也不能称之为君子;反之,一个君子即便没有那么多“鄙事”的技能,只要他坚守“德”与“义”,践行“仁”与“礼”,就是真正的君子。

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没有孔子那样的“多能”,他不擅经商,不懂农耕,甚至连日常的生计都需要孔子的接济,但孔子却多次称赞他“贤哉,回也”,认为他是君子的典范。为什么?因为颜回拥有高尚的品德,能“三月不违仁”,能深刻理解孔子的“仁”道,并用一生去践行。在孔子看来,颜回的“德”,远比那些外在的“能”更重要,更符合君子的标准。

再比如,孔子曾批评弟子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认为这些是“小人之事”。很多人据此认为孔子轻视农耕技艺,但实际上,孔子并非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