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民可使由之”:孔子治世思想的辩证思考(2 / 6)
了宋明理学的“天理”思想,将“民可使由之”与道德教化结合起来,强调统治者的责任是引导民众遵循道德规范,而非让民众深入探究“理”的本质。
这种“愚民说”的注解,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据了主流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符合封建统治者维护等级秩序、强化中央集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与封建社会中民众普遍缺乏教育、认知能力有限的现实相契合。但这种注解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过度强调了民众与统治者之间的认知鸿沟,忽视了民众的主观能动性与认知能力的可提升性,容易被解读为统治者对民众的压迫与控制。
2.“教化说”:强调统治者对民众的教育与启发
与“愚民说”不同,部分学者从孔子“有教无类”“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出发,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进行了更温和的解读,强调“不可使知之”并非“不愿使知之”,而是“暂不可使知之”,核心在于通过教育与教化,逐步提升民众的认知能力,最终实现“使民知之”。
清代的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提出:“夫子言‘可使由之’,是许其可教也;‘不可使知之’,是未及教也。”他认为,孔子并非反对让民众知晓道理,而是认为在民众尚未接受充分教育的情况下,暂时无法理解复杂的道理,因此需要先通过教化引导民众遵循规范,待民众的认知能力提升后,再逐步让他们理解背后的缘由。这种注解将“不可使知之”视为一种阶段性的策略,而非最终的目的,与孔子重视教育、强调教化的思想相契合。
近代学者梁启超也持类似观点,他在《论语解故》中指出:“‘不可使知之’者,非谓禁之使不得知也,谓其知识未到,虽告之而不能知耳。”梁启超认为,“不可使知之”的关键在于民众的知识水平尚未达到理解的程度,而非统治者刻意隐瞒;统治者的责任在于通过教育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当民众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能够理解政策与道理。这种解读强调了教育对民众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用,更符合孔子重视教育、倡导教化的整体思想。
(二)核心争论点:“不可使”的内涵与孔子思想的一致性
历代注解的分歧,本质上围绕着“不可使”的内涵展开:“不可使”是“不愿使”(统治者刻意不让民众知晓),还是“不能使”(民众认知能力不足,无法知晓)?这一争论的背后,是对孔子思想一致性的考量——如果将“不可使”解读为“不愿使”,则与孔子“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思想存在矛盾;如果解读为“不能使”,则更符合孔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知与重视教育的思想。
从孔子的整体思想来看,“仁者爱人”是其核心价值观,他始终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富民教民”,关注民众的生存与发展。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先富之,后教之”,认为统治者首先要让民众富裕起来,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教育;在《论语?学而》中,他强调“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张统治者要爱护民众,合理使用民力。这些思想都表明,孔子并非轻视民众,而是重视民众的福祉与发展。
因此,将“不可使知之”解读为“不能使知之”,更符合孔子思想的一致性:在春秋时期民众普遍缺乏教育、认知能力有限的背景下,“使民知之”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孔子主张先“使民由之”——让民众遵循规范与指令,保障基本的生存与社会稳定;同时,通过“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逐步提升民众的认知能力,为未来“使民知之”奠定基础。这种解读,既避免了将孔子思想简单归为“愚民政策”,也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孔子重视教育、倡导教化的整体思路。
三、现代审视:从“由之”到“知之”的社会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教育普及程度与民众的认知能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社会中,教育普及化、信息透明化、民主参与成为主流趋势,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得到了广泛重视。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审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仅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更要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益的启示,实现从“由之”到“知之”的社会进步。
(一)教育普及:“使民知之”的基础条件
春秋时期“不可使知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民众普遍缺乏教育;而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为“使民知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各国普遍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教育逐渐从贵族阶层的特权转变为全民的基本权利。在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2023年数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民众的平均文化水平与认知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教育的普及,不仅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更培养了民众的理性思维与批判意识。现代民众不再满足于简单地“由之”——遵循政策与指令,而是希望“知之”——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依据、目标与影响,能够对政策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对“知之”的需求,既是教育普及的结果,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