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内讼录:穿越千年的省察之声(4 / 5)

加入书签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在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深刻的自我反思。他在日记中写道:“吾日三省吾身:一曰是否忠于革命事业,二曰是否关心群众疾苦,三曰是否严于律己。”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反思道:“吾党之过,在于对敌人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对统一战线的复杂性估计不够。”这种在革命挫折中进行的深刻反思,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恽代英在从事地下工作时,曾因一次疏忽差点暴露组织秘密。事后他在日记中严厉自责:“今日之过,险些酿成大祸,皆因吾之大意。此后当更加谨慎,每做一事,必三思而后行。”他还在党内会议上主动作检讨,请求组织处分,这种“见其过而内自讼”的精神,赢得了同志们的尊敬。

宋庆龄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和平运动,她也始终保持着自我反思的习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回顾过去,吾虽尽力而为,然亦有诸多不足。比如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有时过于温和,未能采取更坚决的措施。”这种对自己革命历程的客观评价,体现了一位伟大女性的坦荡胸怀。

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企业家在探索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也经历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比如万向集团的创始人鲁冠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曾多次进行“自我革命”。1984年,他在企业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带头反思自己在管理中的失误:“吾过去管理企业,过于集权,未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此乃吾之大过,当立即改正。”随后,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放管理权,提高了企业的效率。鲁冠球在晚年仍坚持每月写一篇“自省报告”,反思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持续的“内自讼”,是万向集团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六、当代生活中的内讼实践

在当代教育领域,“内自讼”也有着重要的体现。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林崇德,在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几十年里,始终坚持“教学相长,不断反思”。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吾每教一课,必课后反思:何处讲解不清,何处举例不当,何处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他还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每周写一篇“学习反思周记”,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研究中的收获与不足,这种注重反思的教育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心理学人才。

在医疗行业,“内自讼”更是关乎患者生命的重要品质。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多次强调“反思”的重要性。在非典疫情过后,他反思道:“吾辈在疫情初期,对病毒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一些误诊和误治。此乃深刻教训,当铭记于心,不断提高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每天都会带领团队总结经验,反思当天的诊疗方案:“病毒在不断变异,我们的认知和治疗方案也必须不断更新,每一次反思都是为了更好地救治患者。”

在文艺创作领域,当代作家莫言也常常在作品中体现“内自讼”的精神。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一次访谈中说:“获奖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的作品在语言表达、结构安排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中,有许多对自己过去创作的反思和超越,比如他在书中写道:“年轻时写小说,总想把人物写得完美无缺,后来才明白,有缺点的人物才更真实。这是我多年创作后的反思。”

在普通的职场生活中,“内自讼”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互联网行业,许多公司都推行“复盘”制度,即在一个项目结束后,团队成员共同反思项目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说:“我们不怕犯错,怕的是不反思错误。每一次复盘都是一次‘内自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这种将“内自讼”融入团队管理的做法,提高了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家庭生活中,“内自讼”是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上海的一位普通母亲张桂梅(与“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每日家庭反思会”的做法。她在《我的育儿日记》中写道:“每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会坐在一起,反思当天的言行:父母是否对孩子过于严厉,孩子是否体谅父母的辛苦,兄弟姐妹之间是否友爱互助。通过这种反思,我们的家庭关系越来越和谐。”这种将“内自讼”融入家庭生活的做法,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

七、内讼的现代意义与未来展望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内自讼”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很容易迷失在外界的喧嚣中,忽略了对内心的审视。而“内自讼”就像一个指南针,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内自讼”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概念不谋而合。研究表明,具有高度自我觉察能力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更高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