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士之弘毅 任重道远的精神传承(9 / 13)
市才能保持整洁、美丽,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
这些基层岗位的奉献者,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践行着“士”
的担当。
他们的“任重”
,或许不被世人所熟知,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展。
他们是现代社会中“仁”
的践行者,是“任重”
精神的传承者,他们用平凡的人生书写着伟大,让“士不可以不弘毅”
的古训在现代社会中焕出新的活力。
四、“道远”
的追寻:从历史困境到现代挑战的坚守之路
“道远”
,又远在何方?曾子说“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短短一句话,道尽了践行“仁”
之路的漫长与艰辛。
这条道路,从古代延伸至现代,从未平坦,它充满了外在环境的阻碍与内在心灵的考验,需要每一位“士”
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去坚守。
(一)古代践行“仁”
之路的“远”
:困境与坚守
在古代社会,践行“仁”
的道路之“远”
,先体现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与黑暗的政治现实对“士”
的阻碍。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君主更看重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的谋略与手段,而孔子所倡导的“仁政”
思想,在当时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难以在短期内见效,因此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在卫国时,曾受到卫灵公的礼遇,但卫灵公关注的只是孔子的名声,而非他的“仁政”
主张。
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游,让孔子坐在后面的车上随行,这让孔子深感失望,他感叹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随后便离开了卫国。
在陈国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遭遇了“在陈绝粮”
的困境,随从的弟子们都饿得站不起来,甚至有人对孔子的理想产生了怀疑。
但孔子依然没有放弃,他一边安抚弟子们的情绪,一边给弟子们讲授“仁”
的道理,鼓励弟子们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对弟子们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够坚守道德准则,而小人在穷困的时候就会无所不为。
正是凭借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才度过了难关。
除了政治上的不被认可,古代的“士”
在践行“仁”
的道路上,还面临着生命的威胁。
屈原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奸臣当道,遭到了多次流放,最终自沉汨罗江;文天祥因为坚持抗元,保卫国家,被元军俘虏后,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明代的方孝孺,因为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即位诏书,坚持自己的道义原则,被朱棣灭十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
这些“士”
,他们深知践行“仁”
的道路充满了危险,却依然选择坚守,因为在他们心中,“仁”
的信念比生命更加重要。
古代的“士”
在践行“仁”
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内心的考验。
在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时,能否坚守“仁”
的准则;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否保持坚定的信念;在面对他人的误解与质疑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些都是对“士”
内心的巨大考验。
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正是对古代“士”
内心坚守的最好诠释。
东汉时期的杨震,便是一位能够抵御功名利禄诱惑的“士”
。
杨震年轻时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被誉为“关西孔子”
。
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王密因此得以担任昌邑县令。
后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县时,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举荐之恩,深夜带着十斤黄金去拜见杨震,希望杨震能够收下。
杨震却坚决拒绝,他说:“我了解你的才华,才举荐你,你却这样做,是不了解我啊!”
王密说:“深夜里,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听后,羞愧地离开了。
杨震的“四知”
故事,成为了千古美谈,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古代“士”
在面对功名利禄诱惑时的坚定立场,也诠释了“仁”
的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