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士之弘毅 任重道远的精神传承(8 / 13)
石流等自然灾害,他更是要冒着生命危险,小心翼翼地通过危险路段。
有一次,王顺友在送信的途中遇到了暴风雪,他的脚被冻伤,鞋子也被冻住,但他依然坚持着,最终将邮件安全送到了收件人的手中。
王顺友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却至关重要。
他负责的邮路连接着木里县的许多偏远乡村,这些乡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邮件成为了村民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
王顺友不仅为村民们送信件、包裹,还经常帮村民们代购药品、生活用品等,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贴心人”
。
他说:“我是一名邮递员,我的责任就是把邮件安全送到收件人的手中,只要村民们需要我,我就会一直走下去。”
20年来,王顺友从未延误过一次邮件,也从未丢失过一件邮件,他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保障了邮路的畅通,为村民们传递了温暖与希望。
他的“任重”
,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却在每一步艰难的跋涉中、每一次风雨无阻的坚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顺友用20年的时光,在崇山峻岭间走出了一条“仁”
的邮路,他的故事被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基层工作者的精神标杆。
2005年,王顺友被评为“感动中国”
人物,颁奖词这样评价他:“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
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
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这份评价,不仅是对王顺友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基层岗位奉献者“任重”
精神的赞誉。
除了王顺友,在我们身边还有无数这样的基层奉献者。
社区工作者李娟,便是其中之一。
李娟所在的社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居民大多是老年人,且流动人口较多,管理难度极大。
自担任社区工作者以来,李娟始终将居民的需求放在位,用“仁”
的情怀服务着每一位居民。
每天早上,她总是第一个来到社区办公室,整理居民反映的问题;晚上,她常常加班到深夜,为居民解决各种难题。
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老化,漏水、停电等问题时有生。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李娟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联系维修人员,安抚居民情绪。
有一次,小区里一位独居老人家中的水管爆裂,家里被淹,老人急得团团转。
李娟得知消息后,立刻带着工具赶到老人家中,帮助老人清理积水,联系维修人员修理水管。
维修期间,她还每天都去看望老人,为老人送去饭菜,直到水管修好,老人的生活恢复正常。
对于社区里的留守儿童,李娟也格外关心。
她组织社区志愿者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每天放学后,为孩子们辅导作业,组织孩子们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她还经常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视频通话,向他们反馈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远在外地的父母能够放心。
在李娟的努力下,这个曾经混乱不堪的老旧小区,变得越来越整洁、和谐,居民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也越来越强。
居民们都说:“李娟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有她在,我们心里踏实。”
李娟的“任重”
,体现在她对居民的每一次关心、每一次帮助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工作者的担当,让“仁”
的精神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生根芽。
环卫工人张师傅,也是基层岗位上的“士”
。
每天凌晨三四点,当城市还在沉睡的时候,张师傅就已经穿上工作服,拿起扫帚,走上街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负责的路段是市中心的一条繁华街道,人流量大,垃圾也多。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张师傅都从未间断过工作。
夏天,烈日炎炎,地面温度高达三四十摄氏度,张师傅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一遍又一遍,他却依然一丝不苟地清扫着街道上的每一片垃圾;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落,张师傅的手被冻得通红,却依然坚持清理积雪,保障道路的畅通。
有一次,街道上出现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清理难度很大,张师傅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才将建筑垃圾全部清理干净。
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已经是深夜了。
张师傅说:“城市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只有把家打扫干净了,住起来才舒服。
我的工作虽然平凡,但能为城市的整洁贡献一份力量,我觉得很有意义。”
张师傅的“任重”
,体现在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中,体现在他为城市环境所做出的默默付出中。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张师傅这样的环卫工人,我们的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