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1 / 7)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鲁哀公二年的初夏,楚国叶邑的官署里弥漫着新麦的香气。
叶公沈诸梁穿着绣有犀兕纹样的楚式深衣,左手捻着三缕长须,右手食指在案上的竹简上轻叩:“仲由啊,你随孔夫子周游多年,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子路猛地挺直腰板,腰间的佩剑鞘撞到朱漆门柱上,出“当”
的一声脆响。
他想起夫子在陈蔡之间的破庙里,就着漏下的月光讲“克己复礼”
,野菜汤凉了也顾不上喝;想起在卫国驿馆,夫子为辨析“卫君辄与蒯聩孰是”
,与子贡争到后半夜,烛芯结了灯花也不剔——可这些碎片怎么拼成一个完整的夫子?他张了张嘴,最终只憋出句:“夫子……夫子很厉害。”
叶公捋着胡须笑了,案上的铜壶滴漏“滴答”
作响,像是在催促答案。
子路的脸涨得通红,粗布襦裙的领口都被汗浸湿了。
回到城南的驿馆时,暮色已漫过护城河。
孔子正坐在窗前删订《诗经》,手里的青铜刀笔在竹简上划过,留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的刻痕,案头的陶碗里,半块糙米饼还冒着热气。
“夫子,”
子路把叶公的问话复述一遍,懊恼地捶了下自己的大腿,“由笨嘴拙舌,说不清楚。”
孔子放下刀笔,抬头时鬓角的白在夕照里泛着银光。
他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暖意:“女奚不曰:其为人也,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记载的这段对话,像一幅用月光和烛火绘成的自画像。
“愤忘食”
不是饿肚子的蛮干,是“士不可不弘毅”
的使命在燃烧;“乐以忘忧”
不是傻乐,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的通透;“不知老之将至”
不是记性差,是“仁以为己任”
的专注让时光失了重量。
这种精神,藏着儒家最珍贵的密码:生命的长度有限,燃烧的亮度却可以无限,正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奋进本身就是对岁月最好的反抗。
一、叶公问孔子:沉默背后的认知困境
叶公沈诸梁在楚国是个传奇。
《左传?哀公十六年》说他“食采于叶”
(今河南叶县),治下的叶邑“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僖公四年》),是楚国北方的屏障。
他平定白公胜之乱时,曾“杖钺而誓曰:‘国人有不听吾言者,死’”
(《左传?哀公十六年》),手腕强硬如铁;可治理叶邑时又“修沟洫,劝耕桑”
(《水经注?潕水》),把荒芜的边境变成了粮仓。
这样一个务实的改革派,对孔子这种“席不暇暖”
的理想主义者,好奇里藏着审视。
子路“不对”
的背后,是认知的迷宫。
他跟着孔子从鲁国走到楚国,见过夫子在朝堂上“侃侃如也”
(《论语?乡党》),也见过在陋巷里“饭疏食饮水”
的淡然;见过对弟子“诲人不倦”
的耐心,也见过斥季氏“是可忍孰不可忍”
的刚烈。
这些碎片像散落的珠玑,怎么串成能让叶公明白的项链?《孔子家语?弟子行》说子路“勇而有谋”
,可这“谋”
在描述夫子时突然短路——就像让一个惯于冲锋的战士,突然拿起绣花针。
叶公与孔子的思想鸿沟,比楚河汉界还分明。
叶公曾给孔子讲过一个故事:“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论语?子路》)在他看来,儿子举证偷羊的父亲,是“直”
(正直)的表现,就像他治叶时“有功则赏,有罪则罚”
,法理大于人情。
孔子却摇摇头,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在他眼里,亲情伦理是“直”
的根基,就像《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连父母都不维护,何谈正直?
这种“法治”
与“德治”
的分歧,让子路夹在中间像被夹在两扇城门之间。
叶公要的是“能做什么”
的政绩,孔子讲的是“该做什么”
的道义;叶公看重“事功”
,孔子强调“心性”
——子路知道这两种语言不通,与其说错,不如沉默。
孔子的引导“女奚不曰”
,藏着“因材施教”
的智慧。
他太了解子路了:这个弟子能“暴虎冯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