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学易无过 夫子的晚年之愿(6 / 6)

加入书签

以自牧”

,批评唐玄宗“自恃承平,荒于酒色”

,正是“亢龙有悔”

的写照。

编纂过程中,他遇疑难便翻《易》,某次对“玄武门之变”

的评价犹豫,见“革卦”

“天地革而四时成”

,便写下“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由太宗定内难也”

,既肯定“革”

的必要,又强调“礼”

的根本,这种平衡正是“无大过”

的智慧。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受《易》“变易”

启至深。

被贬龙场时,他“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

(《王阳明年谱》),住在“石椁”

(天然石洞)中,某日夜里“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想起《周易?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

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光明藏于地下,君子在困境中要保持内心的明悟。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

,与《易》“制而用之谓之法”

的实践精神一致。

平定宁王之乱时,他“佯攻南昌,实捣九江”

,正是用“声东击西”

的“变易”

之术;教导弟子“事上磨练”

,则是对“乾卦”

“天行健”

的践行,让他们在具体事务中体会“改过迁善”

,将《易》的智慧融入心学。

八、学易无过的终极意义: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加我数年”

的感叹里,藏着孔子对学习的永恒渴望。

他“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这种热情不受年龄限制。

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他晚年教弟子读《易》,常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感叹知识传承的不易,故更珍惜时间。

子夏回忆,夫子七十岁时还向“郯子学官名”

“向苌弘学乐”

,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比“无大过”

本身更珍贵。

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学《易》的过程,就是这种“学而后思”

的最好体现。

“学易无过”

的当代诠释,是“成长型思维”

的培养。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相信能力可通过努力提升的“成长型思维”

,比“固定型思维”

更能应对挑战。

这与孔子学《易》的态度一致——不害怕犯错,而相信通过学习可以改进。

某企业家在失败后重读“否极泰来”

,调整策略重新出;某学生在高考失利后,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激励自己复读成功;某老人退休后学《易》,说“以前总怕做错事,现在知道‘过则勿惮改’,活得更坦然了”

这些都是“学易无过”

的现代实践,证明智慧不分古今,只要愿意学习,就能不断进步。

孔子的学易之愿,像烛光穿越千年。

当我们在深夜为错误懊悔时,当我们面对变化迷茫时,《周易》的竹简虽旧,却仍能照亮前路。

它告诉我们:“无大过”

不是终点,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学《易》不是目的,而是培养“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的自觉。

正如那被孔子翻断韦编的《周易》,绳断了可以重连,智慧却在不断学习中生生不息。

ha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