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不伐之德 孟之反的君子风度(3 / 7)

加入书签

>

之德也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

的思想相呼应。

“克己”

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复礼”

就是遵守礼仪规范。

“伐”

往往源于过度的欲望(如名利欲)和情绪(如骄傲),而“不伐”

则是“克己”

的结果,是对自己欲望和情绪的有效克制,从而达到“复礼”

的境界,最终实现“仁”

的目标。

在孔子看来,具备“不伐”

之德的君子,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促进团队的和谐与合作。

因为不夸耀自己,所以能够尊重他人;因为不争夺功劳,所以能够团结他人;因为保持谦逊,所以能够学习他人的长处。

这样的君子,才能成为他人的榜样,才能承担起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责任。

孔子眼中的“不伐”

之德,不是一种消极的退缩,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

它要求君子在有功劳时保持谦逊,同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担当。

正如孟之反在败军之际敢于殿后,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而在事后不夸耀,体现了他的谦逊品德。

这种“担当”

与“谦逊”

的统一,才是完整的“不伐”

之德。

五、历史上的“不伐”

典范:从古代到近代的品德传承

孟之反的“不伐”

之德,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不伐”

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不伐”

的内涵,传承了儒家的君子品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卫青的“功高不伐”

:西汉名将卫青,多次率军抗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

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待人宽厚,与士兵同甘共苦。

有一次,汉武帝赏赐给他千金,他却拿出一半赏赐给了部下。

有人劝他应该彰显自己的功劳,卫青却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靠陛下的信任和将士们的努力,我怎么能独自夸耀呢?”

卫青的“功高不伐”

,让他赢得了部下的爱戴和百姓的尊敬,成为历史上着名的贤将。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推行庆历新政,为国家和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政绩,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

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句,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却没有一句提及自己的功劳。

有人称赞他的功绩,他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可夸耀的。”

范仲淹的“不伐”

,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

的担当和谦逊的品德。

曾国藩的“功成不居”

:晚清重臣曾国藩,率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为清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他深知“功高震主”

的道理,始终保持低调,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总是将功劳归于皇帝的英明和将士的奋勇,从不突出自己的作用。

平定太平天国后,他主动裁撤湘军,表明自己没有野心。

曾国藩的“功成不居”

,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谦逊品德,也让他得以善终。

钱学森的“国为重,家为轻”

:近代科学家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后为中国的“两弹一星”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总是把成就归于集体。

有人称他为“国宝”

,他却说:“我只是沧海一粟,真正的功劳属于国家和人民。”

钱学森的“不伐”

,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谦逊的科学家精神。

这些“不伐”

的典范,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从事不同的职业,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功劳却不夸耀,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将功劳归于集体或他人。

他们的行为,不仅传承了孟之反的“不伐”

之德,也丰富了儒家君子品德的内涵,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六、“不伐”

与“自矜”

的博弈:人性中的永恒挣扎

“不伐”

与“自矜”

(自夸、自大)是人性中两种对立的倾向,它们之间的博弈,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永恒的挣扎。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既有追求认可、渴望成功的欲望,这可能导致“自矜”

;也有尊重他人、重视集体的意识,这可能导向“不伐”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