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集 畜牧兴旺(2 / 3)
的牛羊粪便,刚好能沤成肥料给县里的农田用——既清了牧场的污,又肥了农户的地,一举两得。”
赵宕眼睛一亮,手里的竹简都差点掉在地上。
往年牛羊粪便都堆在牧场角落,夏天太阳一晒,臭得能熏跑人,雨天还会流得满地都是,脏得很。
如今能变成肥料,既干净又能帮到农户,真是两全其美。
他想起去年秋天,邻村的老农张丈种小麦时,用了牧场的羊粪,收成真比往年多了三成。
今年开春,好多农户都来跟他要粪肥,他还愁不够分呢,这下有了沤肥池,再也不用愁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没过几日,沤肥池就动工了。
县里派来三个工匠,都是修过水利的老手。
他们带着牧民们在牧场东南角挖池,先挖了一个丈深的方坑,再用黏土把坑底和四壁抹平,防止漏水。
工匠们还教牧民们按“一层粪便、一层干草、一层土”
的法子沤肥,说这样沤出来的肥才够劲。
赵稷学得最认真,每天天不亮就跟着工匠转,手里拿着竹简和小刀,把步骤一笔一划地刻在竹简上。
“爹,你看,我把工匠说的都记下来了,以后咱们就能自己沤肥了!”
他举着竹简给赵宕看,眼里满是兴奋,“等沤肥池好了,咱们就能给自家的菜地也上肥了,到时候白菜准能长得比筐还大!”
赵宕摸了摸儿子的头,心里满是欣慰。
赵稷自小就喜欢牧场的牲畜,跟着他喂马、放羊,从不喊累。
如今又肯学这些实用的法子,将来定能把牧场打理得更好。
转眼到了仲夏,渭水岸边的草木长得愈茂盛,牧场里一派热闹景象。
清晨的阳光洒在马厩上,驯马师正牵着战马在跑道上奔驰,马蹄踏起阵阵尘土,出“哒哒”
的声响;牧草地上,牛羊悠闲地吃着草,时不时传来几声哞叫、咩叫,像一欢快的歌;猪圈里的黑猪长得膘肥体壮,正拱着食槽里的粟糠,吃得满嘴都是。
这天上午,郭翁背着药箱又来巡查了。
他头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却精神矍铄。
赵宕赶紧迎上去,陪着他逐一检查牲畜的状况。
郭翁先是看了看马厩里的战马,翻开马的眼皮,又摸了摸马的鼻子,点点头说:“气色不错,没什么问题。”
接着又去了羊圈,拿起一只小羊的蹄子仔细看了看,“去年的烂蹄病没复,你们消毒做得很到位。”
走到牛圈时,郭翁停下脚步,指着一头母牛说:“这头牛有些喘,怕是要得‘暑热症’。”
他从药箱里拿出一包草药,递给赵宕,“把这草药熬成汤,给它灌下去,再把牛圈的窗户打开,通通风。
夏天天热,牲畜容易中暑,你们得多留意。”
赵宕赶紧接过草药,记在心里。
“今年的疫病比去年少了九成,多亏了郭翁教的法子。”
他递过一碗凉茶,看着郭翁在竹简上记录牲畜的健康状况。
郭翁喝了口茶,指着不远处的药圃说:“那片草药长得不错,黄芩、柴胡都有,以后你们自己也能采来熬药,不用再等县里送了。”
赵宕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药圃里种着各种草药,绿油油的一片——这是去年郭翁特意教他们种的,说是应急用。
入秋时,牧场迎来了丰收。
金黄的阳光洒在牧场上,牧草都变成了金黄色,像铺了一层金子。
官府派来的吏员带着竹简和笔墨,逐一统计牲畜数量。
“战马新增五十六匹,牛新增一百二十三头,羊新增两百零七只,猪出栏一百一十五头。”
吏员念着统计结果,赵宕在一旁听着,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县里的肉铺、皮坊都来收购,肉铺的掌柜围着刚出栏的黑猪,笑得合不拢嘴:“赵牧正,你这猪养得好,肉嫩得很,我全要了!”
皮坊的掌柜则盯着牛羊的皮毛,不停地称赞:“这羊皮厚实,做成皮袄准能卖个好价钱!”
连咸阳的商人都赶着马车来买皮毛,临走时还跟赵宕约定,明年还要来收。
赵宕算了算,今年的收入比三年前多了十倍。
他不仅还清了之前借的粮,还能给家里添些新家具——给王氏买了个新的织布机,给赵稷买了把新的小刀,自己也添了件新的麻布长袍。
更让他高兴的是,沤肥池里的肥料也熟了。
褐色的肥料散着淡淡的土腥味,闻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农官带着农户们来拉肥,农户们推着小车,脸上满是笑容。
邻村的张丈拉着赵宕的手,激动地说:“赵牧正,去年用了你的羊粪,我家的小麦收了不少。
今年有了这沤肥,我肯定能多收些粟,到时候给牧场多送些饲料!”
看着农户们推着装满肥料的小车离开,赵宕心里暖暖的。
他想起李信说的“农畜协同”
,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