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集 经济复苏与户籍重建曙光(1 / 3)

加入书签

五代十国后期户籍重建的曙光:经济复苏与制度转型的历史铺垫

一、干戈渐息:五代后期的局势嬗变与经济复苏土壤

五代十国(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分裂时期,藩镇割据、王朝更迭频繁,兵燹之灾遍及中原。

至后周世宗柴荣时期(954—959年),长期战乱的破坏虽未完全消弭,但部分地区已显现出局势趋稳的迹象。

后周通过南征北战,先后击败后蜀、南唐,收复幽云十六州部分失地,中原核心区域的军事威胁暂时缓解;与此同时,南唐、吴越等南方政权也进入相对和平的展阶段,形成“中原稍定,南方承平”

的格局。

战乱的缓和为经济复苏创造了条件。

后周世宗推行“均定田租”

“奖励耕织”

政策,下令焚毁寺院铜器铸造钱币,缓解流通货币短缺;南唐中主李璟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年丰稔,兵食有余”

,吴越则通过兴修水利(如扞海石塘),将太湖流域打造为“苏湖熟,天下足”

的粮仓。

农业的恢复带动手工业与商业展,扬州、金陵、杭州等城市重现繁荣,“商旅辐辏,百货骈阗”

的景象再次出现。

经济活动的重启迫切需要稳定的人口管理体系,而长期战乱导致的“版籍焚逸,人口流散”

局面,使户籍重建成为当务之急。

二、版籍荒芜:五代户籍制度的崩溃与管理困境

五代初期的户籍制度承继唐制,以“计帐”

“户籍”

为基础,实行“三年一造籍”

制度,但战乱迅瓦解了这一体系。

后梁开平年间(7—911年),关中地区“百姓流散,户籍隳坏”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宰相冯道奏称:“自兵戈以来,户籍残毁,至于赋税,多不依据版图。”

这种混乱源于三重矛盾:

1人口流动与户籍失实的矛盾

战乱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中原士民避乱者多亡入江南”

,仅后晋天福年间(936—942年),南渡江淮的流民就达数十万。

这些流民脱离原籍后或成为“浮客”

佃耕地主土地,或聚为“山棚”

“营田户”

,传统州县户籍已无法覆盖。

后汉乾佑年间(948—950年),河南府尹奏报:“所属县镇,多有逃亡,见在户耕种不及旧田三分之一。”

2军事需求与户籍功能的冲突

五代各政权为扩充兵力,常以户籍为工具强行征丁壮,如后唐“括民为兵,凡年二十至五十者皆籍之”

,导致百姓“愁怨之声,盈于道路”

户籍从赋役管理工具异化为军事征的枷锁,民众为逃避兵役,或“自残肢体”

,或“窜名僧籍”

,进一步加剧户籍失真。

3藩镇割据与中央管控的割裂

地方藩镇为扩充实力,往往隐匿户口、截留赋税,如魏博镇“自田承嗣以来,馆驿巡院,皆州自差人,赋税亦不上供”

中央政府缺乏对地方户籍的实际控制力,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虽下令“诸州府籍帐,须于每岁四月一日以前申到”

,但实际执行中“州府多不遵行,至有隐漏者”

三、地方官的实践:户籍重建的基层探索与制度创新

五代后期,部分有识之士的地方官率先认识到户籍对经济恢复的关键作用,他们以“安辑流民、增殖户口”

为目标,展开户籍重建的实践。

这些探索虽局限于局部地区,却为后来宋朝户籍制度提供了重要范本。

1后周世宗时期的户籍整顿——以王朴《平边策》为核心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枢密使王朴上《平边策》,提出“垦田以实仓廪,定税以宽民力”

的主张,其核心在于通过户籍整顿恢复赋税秩序。

世宗采纳建议,命户部侍郎张昭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

,具体措施包括:

-括田定税:派遣钦差“按行州县,检视田亩”

,依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定其租税,民间称便”

-检括逃户:颁布《逃户庄田敕》,规定逃户土地允许亲属或流民耕种,三年内逃户归业者归还一半,三年后全归耕种者,同时将耕种者编入户籍,“纳租税,充差役”

-编制版籍:以里正、户长为基层负责人,“造籍帐申省”

,登记人户姓名、年龄、田宅、资产,“每岁一造帐,三年一造籍”

,初步恢复唐朝户籍编制传统。

2南唐的“经界法”

与客户管理

南唐昇元年间(937—943年),宰相宋齐丘推行“经界法”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