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应梦贤臣侯景(2 / 3)
普信大师的“吉兆”
之言冲昏了头脑。
他苍老的面孔上,竟焕出一种久违的、近乎狂热的豪情,他激动地提高了嗓音,几乎是在宣告:“尔等只知苟安,岂不闻‘得侯景则塞北可清’乎?!
此乃天赐良机,岂能因畏畏尾而错失?!”
萧衍此人,晚年既迷信佛教预言,又固执己见。
他坚信侯景就是梦中预示的、助他完成统一大业的“应梦贤臣”
!
至于侯景的人品和风险,在所谓的“天意”
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这时,以张缵、何敬容为的江南本土士族代表,依然坚持反对。
张缵言辞激烈地指出:“陛下!
那侯景在中原之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民生凋敝,人心惶惶!
此等豺狼之辈,若引入国中,岂非向天下人宣告,我煌煌大梁,竟是藏污纳垢、收纳奸佞之所?!
我朝数十年仁义之名,必将毁于一旦!
请陛下三思!”
这番话,如同冷水浇头,让热血上头的萧衍又开始犹豫了。
他一生崇佛,讲究“慈悲为怀”
,也极其爱惜自己“菩萨皇帝”
的名声。
接纳侯景,真的会让自己苦心经营的仁德形象受损吗?
可是,如果拒绝侯景,那四万人马和淮州之地(他此时尚不知淮州已失,侯景已是丧家之犬)岂不是拱手让人?更重要的是,那清晰的梦境,普信大师的“宇宙混一”
之解,难道都是假的?拒绝侯景,会不会是违背天意,错失上天赐予的良机?
就在萧衍内心天人交战、摇摆不定之际,一直冷眼旁观的朱异,精准地揣摩到了皇帝那点小心思。
他知道,此刻需要给皇帝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个能压倒一切反对声音的借口。
他立刻出列,声音洪亮,充满了不容置疑的笃定:“陛下!
臣以为,张大人、何大人所言,实乃迂腐之见!
陛下圣明烛照,德配天地,万民景仰,乃千古未有之仁君!
如今侯景举众来归,正是感应陛下之仁德,顺应上天之安排!
此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
若因畏惧汉国而拒绝侯景,岂不是让上天寒心?让淮北千千万万心向陛下、渴望王化的百姓寒心?!
陛下,机会千载难逢,稍纵即逝!
天命不可违,民心不可负啊!
请陛下切勿再犹豫,当机立断!”
朱异这一番话,可谓是句句说到了萧衍的心坎里!
既捧高了他的仁德和威望,又将接纳侯景拔高到了“顺应天命”
、“收取民心”
的高度,彻底掩盖了其背后的风险和侯景的卑劣人品。
梁武帝萧衍听了,顿时觉得豁然开朗,龙颜大悦,仿佛找到了无比坚实的理论依据。
他猛地从御座上站起身,一扫之前的犹豫,斩钉截铁地拍板:“朱爱卿所言,深合朕心!
好!
就这么定了!
接纳侯景!”
随后,他下诏,封侯景为淮安王、大将军、持节,都督中原诸军事、大行台,并令江州刺史王茂负责接应,为侯景所部输送粮草军需。
然而,历史的讽刺在于,萧衍这道充满“天命”
色彩的诏书,还没传到江州,侯景就已经在慕容绍宗的打击下,狼狈地放弃了淮州,带着残兵败将一路南逃,直接进入了梁国的江州地界,并且毫不客气地率军驻扎进了寻阳郡,反客为主。
江州刺史王茂接到这份迟来的诏书时,简直一个头两个大!
他早已得知侯景淮州兵败、地盘尽失的消息,如今这位“淮安王”
不仅成了光杆司令(相对而言),还赖在自己的地盘寻阳郡不走,这该如何是好?
他不想去见那个声名狼藉的侯景,但皇帝的诏书白纸黑字,明确命令他给侯景提供粮草。
王茂在刺史府内踱步良久,愁眉不展。
麾下的江州都督,勇将侯安都看出了他的为难,直言劝谏道:“刺史明鉴!
侯景此人,狼子野心,反复无常,犹如一头受伤的饿狼!
您此去寻阳,无异于羊入虎口,必有危险!
不如将侯景已失淮州、兵败南逃的实情,紧急奏报陛下,请陛下收回成命!”
王茂停下脚步,长长地叹了口气,脸上写满了无奈和一丝对皇权的畏惧:“侯都督,你的担忧,我何尝不知?只是……陛下诏书已下,金口玉言,岂能朝令夕改?我等身为臣子,唯有奉命行事。
为今之计……也只能依诏行事,先去给他送粮,稳住他,再观后变了。”
侯安都看着王茂最终决定带着两千人马和一批粮草前往寻阳,去“犒劳”
那位所谓的“应梦贤臣”
,只觉得这位上司真是个恪守臣道、不知变通的大傻子,此去凶多吉少。
他握紧了腰间的刀柄,心中暗
↑返回顶部↑